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當我們懷念天涯的時候,是在懷念什么?_每日快訊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當我們懷念天涯的時候,是在懷念什么?

這次真的要“咫尺天涯”?近日有網友發現,天涯社區的官網與APP均已停擺。其官方微博曾于4月1日發布公告稱,近期將進行技術升級和數據重構,“請大家耐心等待”。但在不少人看來,這場等待恐怕就是永別,于是紛紛發文追憶當年時光。

很多“95后”或許不了解天涯的過往,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個網絡社區。但這里是中國初代互聯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實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在中國初入互聯網的上世紀90年代,馬云剛剛創立阿里,藏在小區里的辦公室常被誤以為是騙子公司;馬化騰推出QQ的前身OICQ,讓聊天不再依靠“伊妹兒”,彼時的BBS才是名副其實的主流應用,而天涯正是商業化BBS的代表。

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中,互聯網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奢侈品”,聚集于BBS的高知人群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貢獻了很多高質量的討論和作品。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到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彼時的天涯可謂現象級網絡文學的土壤。芙蓉姐姐等初代網紅也開始據此冒頭,人們驚詫地發現,原來能夠讓人一夜成名的不只是春晚,互聯網同樣擁有這樣的超能力。

但那時的人很難想到,互聯網會以如此爆炸性的速度席卷中國。特別是移動互聯的崛起,徹底改變了用戶觸網的方式。這帶來了當代人的網絡化生存,也意味著互聯網平臺的激烈競逐。隨著微博、微信等后起之秀的躥紅,精英大V和草根用戶紛紛“跳槽”,昔日頂流天涯漸漸成了時代的眼淚。雖然其后不乏轉型努力,但互聯網大潮在淘汰產品上從來不講情面,天涯的停擺恐怕是一種必然。

很多人追憶天涯,在于感懷青春,也在于懷念初代網絡輿論場的一種氛圍。今天,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評論員,我們聽到了更多元的表達、更豐富的聲音,卻也不得不承受泥沙俱下的混亂。面對熱點事件,有人飛短流長、強帶節奏,有人言論過激、跟風起哄,更有甚者,明目張膽地進行網絡暴力。無序的情緒宣泄加重了輿論戾氣,也默默改變著輿論生態、網友心態。很多人縱然心有真知灼見,卻不愿在評論區留下半字。“沉默的大多數”越來越多,讓出的空間反而堆滿了文字垃圾。至于一些公眾人物,更是“惜字如金”,淪為“端水大師”。某種意義上,今天的網絡空間更嘈雜熱鬧了,卻似乎更單調乏味了。

當然,每個人的青春回憶總會自帶情感濾鏡。昔日的BBS不見得就是理想的烏托邦,但當時初識網絡的熱烈、真誠、理性、敬畏,的確值得今天的我們汲取。(崔文佳)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