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電影票炒到8000元?打擊黃牛不能手軟


(資料圖片)

原標題:電影票炒到8000元?打擊黃牛不能手軟

隨著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臨近,影迷翹首以盼的“北京展映”如期到來。和往年一樣,北影節期間展映的熱門電影再次出現“一票難求”現象。不少網友表示,5分鐘不到,一些場次就顯示售罄。隨后,一些第三方平臺很快出現了黃牛票,影片《悲情城市》的黃牛票甚至炒到了最高8000元。

原價幾十元、一百元上下的電影票,在黃牛倒賣下出現幾十倍的溢價,這既讓影迷感到憤怒,也擾亂著電影市場秩序。北影節期間展映的老電影,其初衷就是讓影迷回顧經典,普及電影文化。黃牛的無序炒作,讓來之不易的經典電影展映遠離了普通人。

這種情況,并非演藝市場的新問題,卻在新冠“乙類乙管”、社會恢復常態的今年,顯得尤為突出。放眼各地恢復舉辦的演唱會、音樂節,黃牛倒賣門票現象屢見不鮮。“以前90%音樂節都是打折的,今年就基本沒有不溢價的音樂節。”因為觀眾的觀演熱情集中爆發,今年絕大多數黃牛票都是溢價出售的,這大大增加了普通觀眾的購票難度。

有一種觀點認為,黃牛票反映了真實的市場需求,應該默許其存在。這種認知屬于對市場的一知半解。實際上,8000元一張的電影票,根本無法體現市場調節作用。因為北影節展映電影場次的稀缺性,就算是黃牛票,數量也不會太多。從黃牛角度理解,他們可能通過抬高票價“勸退”大部分影迷,而將潛在買家局限在少數群體上。但是,這種定價機制無疑是不公開不透明的。要知道,除了自由調節的價格,市場經濟很重要的特征是公開透明,而黃牛票恰恰是票務銷售不透明的產物。黃牛票的定價權由黃牛單方面壟斷,尤其是熱門演出,觀眾基本上沒有議價權。

由于黃牛行為帶來的豐厚利潤,一些演出的票務公司還可能與黃牛“合作”,進行內部票的倒買倒賣。因為外界不知道一場演出實際對外售票數量,票務公司可能將預留的內部票交給黃牛倒賣。一場演出的正價票稀缺,黃牛票卻橫行于市,價格還起起伏伏,不僅擾亂觀眾的觀演心情,也破壞著演出方的公眾形象。

正因如此,治安管理處罰法明確規定倒賣文藝演出票、體育比賽入場券屬于違法行為,最高可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和倒賣車票、船票一樣,倒賣演出票一樣破壞社會秩序,構成公共利益損失,必須嚴格依法治理。

其實,遏制黃牛票并非沒有辦法。比如,有的演出實施實名制入場,這就大大壓縮了黃牛通過公開售票途徑搶票倒賣的空間。售票機構也可以公開實際售票數量、余票數量,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即便有必要預留部分內部票,也要向公眾作必要說明。

此外,對于觀眾數量明顯超過可提供票量的演出,還可以嘗試抽簽售票的辦法。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明年舉行的巴黎奧運會,都采取抽簽方式售票。北影節熱門電影播放場次少,“供不應求”已是多年常態,不妨試試采取抽簽售票方式,讓每一個影迷都獲得公平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北影節期間展映的電影,大多數都是老電影。平常通過網絡平臺等方式重溫這些老電影并不困難,觀眾之所以還愿意購票觀看,除了一份情懷,也是出于大屏幕體驗的不可替代性。這其實也啟示電影從業者,不要忽視經典電影播放市場。為一些經典電影創造更多回到大屏幕播放的機會,也會讓優質電影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普及與傳承。(王鐘的)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