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訊:“第三方測評”亟待測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第三方測評”亟待測評
中國消費者協會21日發布《“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中消協對12個互聯網平臺7類350家“第三方測評”賬號進行體驗式調查后發現: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其中缺乏測評標準的主觀性測評多;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37.2%的消費者反映通過觀看“第三方測評”所購買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35.7%的“第三方測評”存在涉嫌虛假測評類問題。
“第三方測評”是有別于現行的國家質量監督抽查、企業自主委托的檢驗檢測之外的民商事行為,具有“自發性”和“非官方化”的特點。作為對商品的質量、功能、設計、成分、服務、性價比等方面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的一種方式,“第三方測評”的結果有助于提供消費參考,并達到優勝劣汰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三方測評”跟“口碑評價”一樣,都是作為“貨比三家”的重要參考,能產生很強的消費導向。
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第三方測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畢竟在網購時代,一個產品質量要靠口碑來贏得消費者信任,同時消費者往往因為沒有實際消費體驗,無法對產品質量作出評價,就只能以其他測評結果作為依據。也正是如此,大批“第三方測評”應運而生。“第三方測評”本來應當以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為原則,但事實上,不少“第三方測評”機構與商業機構存在利益關聯,成為為商業機構背書的工具并從中獲取利益。就如同“刷單炒信”的暗箱操作一樣,“第三方測評”因為行業標準缺失、準入門檻較低、行業管理缺位等多種因素,評價中標準不一、變相帶貨、“以商養測”、“測商勾結”等問題日益嚴重,無以形成正向競爭和激勵效應,反倒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規范“第三方測評”已是迫在眉睫。
對“第三方測評”進行規范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制定行業標準,明確主體責任,建立自律體系和強化責任追究等各個方面。事實上,從相關法律來看,“第三方測評”類似于廣告宣傳行為,不實宣傳就會產生消費誤導,一旦出現虛假測評就應當以違法行為論處。2020年,一家測評平臺通過設置不合理比較條件得出對廣州某公司不利的檢測結果,最終因商業詆毀被罰10萬元,足以說明對“第三方測評”并不缺乏約束手段。
中國消費者協會的調查報告出臺,為強化對“第三方測評”監督開了一個好頭。這既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履行監督責任的具體體現,又通過揭露問題和提出建議,在起到震懾效果的同時,對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三方共同發力也能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有關方面還應當督促相關平臺承擔起審核責任,提醒消費者積極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各方緊密協作,相信“第三方測評”的亂象可以得到有力遏制,讓“第三方測評”機構更好地服務消費者,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堂吉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