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天天速訊:規范放生行為 保護生態環境


(資料圖)

原標題:規范放生行為 保護生態環境

在云南昆明,隨著滇池水環境的不斷改善和提高,滇池及其入湖河道成為民間放生活動的熱門打卡地,許多人來這里開展放生活動。然而,民間放生活動普遍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不科學放生、隨意丟棄和引進物種養殖,引發的后果是難以預測的。

不少市民由于對科學放生的知識了解不多,誤將不利于滇池生態環境的外來物種放生到滇池中,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這些物種,有的大量攝食對凈化水質有益的水草,有的吃掉魚卵甚至直接攻擊土著魚類,破壞了滇池水生生態環境,影響了滇池土著魚類和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

外來水生物種進入新的環境中造成物種入侵,不但影響農漁業生產,競爭排斥原生物種,降低生物多樣性,也容易導致生態失衡或引發病害,危害其他生物及人類生產生活等,相關例子不勝枚舉。20世紀70年代末,為促進經濟發展,滇池曾引入銀魚,幾年時間銀魚就成為滇池絕對優勢魚種,而滇池土著魚類卻遭到了滅頂之災;在云南杞麓湖和星云湖養殖的鳙魚,導致當地大頭鯉數量急劇減少,現在不得不依靠人工培育;從額爾齊斯河引入的河鱸曾導致新疆博斯騰湖中的新疆大頭魚瀕臨滅絕。這些例子都說明了外來物種給自然水域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有多嚴重。因此,及時有效地加強對民間放生活動的執法監管和教育引導十分必要。

針對群眾主動放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監督管理和宣傳引導。一方面,嚴格禁止向天然水域投放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另一方面,加強對禁止放生物種名錄的宣傳普及,積極組織開展對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的重要意義,以及無序放生對水生態安全的危害等內容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民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意識。有組織地整合和引導民間放生活動依法、科學、有序開展,通過認購放流物種、捐助資金、參加志愿者活動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參與增殖放流活動,讓放生之舉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得益彰。(趙鐵元)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