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新動態:為職業選擇注入更多“確定性”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為職業選擇注入更多“確定性”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位代表委員的意見建議也聚焦青年的擇業選擇和就業保障,贏得廣大青年的點贊支持。
過去五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保持年均1200萬人以上的規模,穩就業一直作為重點工作在抓。與此同時,隨著高等教育資源擴容,越來越多的青年接受到更為系統的學科素養訓練,儲備了充足的專業知識,在就業選擇上“既抓當下,又看長遠,橫向對比同屆,縱向參考父輩”,對職業生涯的期待有所提高,但既有崗位的供給卻不夠適配。全國人大代表丁建寧分析指出:“就業崗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滿足大學生期望值需求的市場化崗位不足,體制內就業的需求不減,國企、公務員和事業編制考試競爭愈加激烈。”全國政協委員龔六堂也指出,“有的地區或崗位吸納就業人數有限”,地區間的不平衡仍然存在,青年要更新擇業觀,社會也要引導青年堅定信心,理性就業。
近年來,網絡上存在兩種錯誤論調:一種指責青年“不愿奮斗,眼高手低”,另一種則不滿“一味說教,限制發展”。不談事實空談立場,二者都不夠客觀。應看到,新一代青年既追求自我又務實有為,為“奮斗”賦予新含義。“慢就業”“緩就業”并非“不就業”,其中既有選擇的慎重,也有備考的艱辛。“兩棲青年”“斜杠青年”也并非不務正業,而是致力于職業與熱愛并行,追求人生的不同可能。合理引導青年側重基層導向,到更廣闊的天地去奮斗,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講道理也要講方法。
缺少保障的“自主選擇”,導向難免單一。不得不承認,行業間、地區間的待遇差距仍存,許多青年不是不想選,而是不敢選、沒得選。解決好青年住房問題、完善社會保障支持、加強人才引進力度、破除各類職業偏見……搞好奮斗者的“大后方”,才能讓青年站得定腳下、望得見遠方。
選擇的是一份職業,把握的是一種生活,追求的是出彩人生。為帶有不確定性的職業選擇提供更多“確定性”保障,對不同的生活方式保持包容和尊重,對青年而言是一種無形的鼓勵,對當下的就業形勢亦是一份有益的助力。(默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