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電子產品“斷舍離”,僅簽協議還不夠


(資料圖)

原標題:電子產品“斷舍離”,僅簽協議還不夠

甲方(孩子)不得在周一到周五使用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周末使用不超過1小時;乙方(家長)以身作則,不沉迷于手機,不得在甲方學習時看手機——新學期開始,杭州一所中學的400余名學生全部簽署這樣一份《電子產品“斷舍離”協議》。

未成年人過度使用乃至沉迷手機等電子產品問題愈發嚴重,也越來越受到學校、家長們的重視。傳統上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多是從學生端入手,通過沒收手機等強制手段實現孩子與電子產品的物理隔絕。

組織家長與學生簽署電子產品“斷舍離”協議的學校,顯然是發現了問題癥結所在,找到了學生沉迷手機的一個重大誘因,即背后往往還站著沉迷手機的家長。簽署電子產品“斷舍離”協議既是要求學生嚴格控制使用手機的時間、頻率,更是讓廣大家長意識到自己機不離手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從而自覺放下手機,至少盡量降低在孩子身邊使用手機的頻次。

一紙電子產品“斷舍離”協議,改變了過去強制沒收孩子的手機等略顯簡答粗暴的處理方式,把主動權、責任感交給了家長,更還給了學生,讓雙方在踐諾的過程中,逐漸自主降低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依賴,不失為防沉迷的有益嘗試。

可要真正實現電子產品“斷舍離”,僅簽協議恐怕還不夠,將責任全部推給家長和學生也有失公允。要知道,現在家長、孩子的課余時間接觸手機,有較大一部分原因是學校布置的大量作業需要通過手機才能完成,如家庭作業通過家校微信群布置、孩子打卡任務需要使用各類APP,拍照打卡上傳更已成標配。總之,學校這些通過手機才能完成的作業、任務如果不減少甚至取消,那家長、學生即使想徹底落實電子產品“斷舍離”協議怕也是不太現實。因而,學校應在幫助孩子對電子產品“斷舍離”上作出更多努力,從自身做起,把那些非必要的通過手機才能完成的作業、打卡任務等降至最少,從學校層面減少學生不得不接觸手機的概率,這一舉措的重要性也不亞于家長們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夏熊飛)

標簽: 以身作則 負面影響 家庭作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