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普職分流”延遲到高考? 不如從現在起提升職業教育社會認同


(資料圖)

原標題:“普職分流”延遲到高考? 不如從現在起提升職業教育社會認同

日前,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眾議向媒體表示,本次兩會,他將就試行“普職分流”延遲到高考等事,遞交建議。

陳眾議認為,“普職分流”延遲到高考,不僅可以緩解小學和初中教學內卷問題,還可消釋現行中考“普職分流”政策帶來的沖擊。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熱議。有網友表示:“職業學校的教育水平普遍太低了,孩子們還那么小,還需要接受嚴格正規的教育。”“中考就分流了,很多孩子一生就廢掉了。”“現在分流太早了,孩子的心智還沒成熟。”

其實,在筆者看來,“普職分流”推遲到高考乃是“治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而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暢通人才培養的路徑,以及提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才是當務之急。

目前,最新的《職業教育法》中已經沒有了“普職分流”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協調發展”。退一步講,即便我們將“普職分流”推遲到高考,也并不能緩解家長的焦慮,只是將這種焦慮延遲了三年。家長們并不是滿足于“上普高”,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本科,甚至拿下“清北復交”這些一流名校。事實上,每個人的天賦是不同的,這些天賦也并非只有到了高中才能看出來。有的孩子“會學習”,有的孩子由于種種原因學業表現欠佳,但可能有其他的特長和愛好,這是自然規律。如果將不適合學術發展方向的孩子硬塞到高中,帶來的不僅是痛苦,甚至是悲劇。

另一方面,根據教育部數據,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各類中等職業學校(機構)7294所,招生489萬人。倘若取消中職教育,且不說這7000多所中職學校(機構)如何轉型生存,以及給財政帶來的負擔,當近500萬中職學生一起進入高中,我國約1.5萬所的高中是不是準備好了?大家一起競爭本科,尤其是優質本科,焦慮真的會減退嗎?真的會不“卷”嗎?

“因材施教”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我們要努力搭建人才培養的“立交橋”。讓不同天賦的孩子在不同類型的學校里都能獲得優質的教育,才是教育應有之義。必須要承認的是,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還不夠成熟,畢業生就業薪資不高、上升空間窄、社會認同度低等,的確是現實因素。不少家長“中專大專都是差孩子去的地方”的觀點確實存在,從而催生出了教育焦慮。

事實上,我國近年來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扶持,已經讓職業教育有了不小的改觀。例如職教高考、職業教育“雙高計劃”、職業本科、職業碩士、職業博士、專升本、協同培養等,都在暢通著人才培養的渠道,現在就讀優質的中高職,刻苦努力絕不會“荒廢一生”。

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需要職業院校自身持續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家長、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期待。與此同時,職業教育的發展進步,也離不開包括廣大師生家長在內的全社會的努力和認同。當有一天職業教育出身的畢業生能夠和名牌大學出身的畢業生得到社會同樣尊重與認可時,“普職分流”的焦慮自然會消失。(孫唯)

標簽: 職業教育 社會認同 是不同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