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看:以增強表達治愈“文字失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以增強表達治愈“文字失語”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發展,語言文字的使用進入前所未有的活躍期,網絡用語勃興,新異的表達形式層出不窮。然而,“一個人如果很早就沉溺于這樣的語言使用方式,可能出現‘文字失語’‘表達失語’的情況。”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燦龍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及網絡時代的一種新現象。(3月4日中國新聞網)
如今的互聯網平臺熱詞、熱梗不斷。從萬物百搭“絕絕子”,到遇事驚呼“神仙打架”,流行用語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梗”文化的熱鬧更是“添酒回燈重開宴”。“誰都不服就服中國網友”“誰也無法平靜地走出評論區”……在互聯網絡繹不斷的喧囂中,似乎很難將“才思敏捷”的網友與“文字失語”“表達匱乏”的現象相結合。
然而,代表委員對于“文字失語”的擔憂并非無的放矢。
如今,表達力匱乏,已經成為一種泛化的互聯網現象。互聯網用語的頻繁使用,已經影響了部分人對于生活的表達。不少網友深感互聯網用語的頻繁使用,對于生活的表達產生嚴重影響。無論面對“大漠孤煙直”還是“小橋流水人家”,腦海中只能浮現出一句“yyds”(“永遠的神”)。這些長期照搬互聯網詞匯的背后,是部分青年群體在互聯網的開放表達中存在膽怯與疲懶,想要緩解這一現象,還需進一步增強表達意愿。
面對語言表達匱乏,部分群體通過社群文化交流的形式,來進行“抱團取暖”。例如,豆瓣興趣小組“文字失語者聯盟”目前已有30多萬成員。這些成員昵稱為“話嘮”的網友,通過增強練習、交流等方式,用豐富表達的替代網絡流行詞語,積極克服“文字失語”。
除了個人增強表達的主觀能動性之外,面對“文字失語癥”,社會層面更要對癥下藥,構建積極的表達生態。這需要多方合力共同促進。譬如,高校進一步完善大學語文課程制度建設,通過科學的課程設置,培養學生的表達習慣和語言積累,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再如,善用互聯網社群,通過社交平臺興趣小組、內容分享群組,組織開展主題文化交流活動,帶動網友參與討論、表達見解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更要活用媒體宣傳。例如,各地區媒體可適時推出“詞匯學習積累”“錯別字辨別”等語文常識推送,通過與讀者的線上互動,在日積月累中促進文化傳播。(劉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