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初婚年齡推遲,城市該當如何應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初婚年齡推遲,城市該當如何應對

日前,江蘇、河南、湖北、浙江杭州、廣西桂林等多個省市公布2022年婚姻登記大數據。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這些省市的初婚平均年齡在27至32歲之間,比2021年推遲,且多地結婚人數較2021年減少,我國近年來結婚人數在持續減少。

“初婚年齡推遲意味著什么?”這個話題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興趣。實際上,問題的答案是明擺著的:初婚年齡推遲,意味著生育年齡推遲,進而導致人口出生率降低。對于地區來說,人口出生率降低意味著老齡化進程加劇,以及人口紅利的消失。對于個人來說,初婚年齡推遲,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愿意“活在當下”,而不愿盡早籌備家庭。問題在于,這到底是為什么?

實際上,在討論初婚年齡推遲的時候,不應該忽略一個基本的前提——隨著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長,年輕人步入社會的年齡也在不斷推遲。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意味著現在的年輕人更看重個人的發展前景;更快的生活節奏,意味著年輕人的時間和精力高度集中于個人生活。在不少年輕人眼中,盡快拿到各種專業技能證書,顯然比結婚證更加“實用”而且迫切。當“立業”被視為“成家”的基礎和前提,年輕人的初婚年齡不免越來越遲。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高企的結婚成本,也是談婚論嫁的潛在“殺手”。以“天價彩禮”為例,沉重的經濟負擔只是其負面效應的一方面,對于年輕人來說,“天價彩禮”本身就是一種難以接受的束縛——他們在現代教育環境中長大,并習慣于追求個人的超脫和自由,因此很難接受這種綁縛著傳統習俗與家族利益的儀式。文化的差異與文明的落差,未嘗不是年輕人對此望而生畏的一大原因。

在婚姻登記大為簡化的當下,結婚本身并不難,難的是,年輕人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結婚后的一系列現實問題:無論是買車、買房,生兒育女,抑或是將來子女上學就業,無一例外都需要漫長且艱苦的付出。從這種角度來看,年輕人的獲得感和安全感,也是決定婚戀家庭觀念的重要參數。

盡管多個省市結婚登記人數減少,但仍有些城市屬于例外:浙江寧波2022年辦理結婚登記39767對,比上年增加32.62%。浙江省統計部門數據顯示,寧波2022年GDP達到了15704億元,增量領跑浙江全省,再創歷史新高。經濟數據與結婚人數都出現大幅增長,這顯然不是一種巧合——飛速發展的城市,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年輕人的不斷涌入,則為城市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以此來看,結婚登記人數的變化,未嘗不是觀察城市活力的一扇窗口。

持有什么樣的婚姻觀念是一種個人自由,不過,一種婚姻觀念的形成,往往有其復雜的社會成因。婚姻必先植根于生活,相比起降低法定結婚年齡之類的建議,為年輕人創造更多選擇與機遇,才是緩解婚姻焦慮的關鍵所在。新一輪“搶人大戰”中,積極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最大限度地化解年輕人的焦慮,就能最大程度地展現城市的開放度與吸引力。(趙志疆)

標簽: 結婚登記 婚姻登記 望而生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