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熱資訊!代表委員履職故事丨心系群眾回應關切 發揮專長主動作為
【代表委員履職故事】
原標題:心系群眾回應關切 發揮專長主動作為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俊宇
(資料圖片)
“很高興,這是信任與認可,也深感責任重大。”天津鋼管制造有限公司管加工事業部元通公司主任工程師李剛再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過去的5年履職,我提了一些建議,接下來我將繼續努力,把群眾的呼聲與想法帶到全國兩會上。”
2018年,第一次成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李剛,既忐忑又興奮。對一線工作、電氣技術熟悉的他從自身工作的切身感受出發,提出了“產業工人要跟上新時代步伐”的建議。次年,李剛又提出了在產業工人群體中大力提倡工匠精神,讓更多人樂意當產業工人,增強職業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時間回到1990年的夏天,剛剛跨出中專校門的李剛來到正在建設中的天津鋼管公司,成為一名電氣維修工。從業30多年來,他扎根電氣自動化技術領域,從一名維修工成長為學習型、知識型、創新型產業工人,有了電氣“華佗”的美譽。
“有問題,找李剛。”這句話是公司里人盡皆知的流行語。從“第七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到全國知識型職工先進個人、天津市“十大時代先鋒”,李剛收獲了諸多肯定與褒獎。
李剛常說,產業工人重任在肩,只有迎難而上,才能走出新路,為國家做出更多貢獻。他一直關注國家有關產業工人發展的新政策,研究在高質量發展中如何提高工人技能和素質等問題。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技術工人,他同樣關注科學技術在生產工作中的應用。在他的建議中,一如既往地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智能制造及工業軟件產業的發展而鼓與呼。
“當前我國制造業由‘制造’邁向‘智造’,但一些成熟的智能制造技術在實際領域、產業與具體應用相結合、相融合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造成部分企業想升級,但是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法或是無處尋找技術支持,延緩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的進度。”為此,李剛走訪了很多科技企業和研究院進行調研,并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提出了關于解決智能制造技術應用“最后一公里”問題的相關建議。
在此之前,李剛提出過“加快發展我國電氣基礎自動化技術”的建議。他說:“我國自動化生產線上使用的電氣控制系統大多是國外品牌,而電氣自動化廣泛應用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鋼鐵冶金等各類戰略性產業領域,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受制于人,因此,我們必須制訂我國自動化技術標準和相關新技術、新設備研發計劃等,培育國內企業,生產出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他的這一建議得到了有關部委的答復和肯定。
立足行業的建議之外,通過多次走訪和調研,李剛也在拓寬自己的眼界與視野,他的建議也涉及完善家政行業養老看護服務、強化電力需求響應以保障電力供需平衡等方面。在新一年的履職路上,李剛依然會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繼續建言獻策,也會關注就業等民生保障。
為了把新時代一線產業情況真切反映出來,推動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難題,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李剛主動到相關企業調研、積極與工人群眾交流、認真總結工作經驗、多方征詢意見,在充分掌握“一手”資料、做足“功課”的基礎上提出建議。
“作為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必須心系群眾、回應關切;作為從事專業技術的代表,必須發揮專長、主動作為。”李剛一直這樣認為,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創造更好的成績才能不負群眾的信任和期待。
□采訪手記
藝癡者技多良
李剛代表平時話不多,可一談起技術就剎不住閘,同事們對他的印象在采訪中得到印證。問過去的履職,他會謙遜表示,“就只是提了一些建議”;問接下來的打算,亦是低調表達要“不負期待”。
但是聊起本職工作,話匣子就打開了。“你知道我是做電氣自動化的……”這句話總會引出諸多話題,比如智能制造技術如何更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比如他領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如何發揮功能創新創效,比如隨著新“八級工”制度的出臺產業工人如何大有可為,等等。即便說話不緊不慢、有條不紊,言語間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對事業的一腔熱血。
但凡是專業領域的建議,他都會調研交流咨詢、查閱資料做足“功課”。李剛在一線崗位30多年,技術傍身,榮譽等身,依舊保持著謙遜作風。中國有一句老話叫“藝癡者技多良”,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