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大城市要給“小修小補”一席空間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大城市要給“小修小補”一席空間
在日前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近年來,商務部積極推動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類業態和品質提升類業態,例如,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老一輩人常掛嘴邊的口頭禪。回想起來,以前在大街小巷里經常能看見修鐘表、改衣服、補鞋子、修自行車、配鑰匙等小攤小店。而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市街道越來越整潔,小區越來越漂亮,針頭線腦、修修補補的服務也不好找了。這種變化,經年累月,悄無聲息,是城市發展的某種必然,也是行業利潤微薄、相關“手藝人”減少的結果。只是有時候,想修補點東西,轉了好大一圈也找不到地方,大家總會不由得懷念那些不起眼的“小服務”。
老百姓過日子,開門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樁樁件件看著不大,可哪樣也不能少。對大家生活中的“邊邊角角”,不能輕視,更不能忽視。必須承認,如今的時代背景下,這些服務確實算是“小眾業態”,但同時市民對小微服務的需求卻長期存在,特別對一些老年人來說,需求更是迫切。好端端的東西,僅僅因為開了小口、缺了角沒地兒修就只能丟掉,本身也是一種浪費。城市治理如同繪工筆畫,每一個細小處,都要精雕細琢。某種程度上,“精”就在于對微小需求的精準精確捕捉,“細”就在對民生工作的細致巧妙安排。眼下,面對現實的生活煩難,從相關部門到各個城市從細處著眼,感受大眾所思所想、觸摸所需所求,開始推動“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可謂正當其時。
給“小修小補”留下空間,如何破解民生之需與市場規則、城市風貌等之間的矛盾,考驗治理智慧。對此,不少地方已經做出了嘗試,比如,北京等地在菜市場改造中專門設立“社區工坊”,吸納了配鑰匙、修鎖、修傘等服務攤點,并實行公益性免租。如此既解決了從業者的經營難題,也便利了周邊群眾、保障了市容環境,值得推廣借鑒。此外,“小修小補”等民生服務是否也能入群上網?老“手藝人”如何觸網對接年輕人?這些問題也需要相關方面探索新思路、新招法。總之,政府“扶持”,社區“助力”,再輔以減稅、免稅等優惠政策,就一定能讓“小修小補”行業重新煥發新活力,給大家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更新,是生活質量的疊加升級,時時刻刻體察“人”的需求,既做好城市建設的“大文章”,也讓居民身邊的一個個小店、小攤位燈火可親,我們的城市才愈加宜居。(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