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熱聞】理性看待ChatGPT模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理性看待ChatGPT模型
近日,有關ChatGPT的多個話題登上熱搜。不少和ChatGPT“聊過天”的網友感嘆,只有你想不到,沒有ChatGPT辦不成的。就連一向高調的馬斯克,使用后說“好到嚇人”,甚至斷言,“我們離強大到危險的AI不遠了。”
ChatGPT是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開發的一種全新聊天機器人模型,它能夠通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語言來進行對話,還能根據聊天的上下文進行互動,并協助人類完成一系列任務。這款AI語言模型,讓撰寫郵件、論文、腳本,制定商業提案,創作詩歌、故事,甚至敲代碼、檢查程序錯誤都變得易如反掌。但也引發一些擔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工作生活中的深入應用,難道許多人就要失業嗎?
其實未必。ChatGPT自稱,作為一個機器學習模型,其具有很高的準確率,但不能保證所有答案最終是100%正確;能記住早些時候的對話,可以根據用戶的提示更正回答方向,但偶爾也會出錯,數據庫的實時性有待考量。說白了,機器畢竟是機器,還得靠“生養”它的人給它提供數據,才可以“能”起來、“能”到位。
無論什么樣的人工智能,都是給人使用的工具。它們可以使人的工作更高效,卻難以完全代替人類的創造活動。使用人工智能面試選人,但最終的取舍還是靠人的判斷;作家和設計師的工作,屬于創造創新性勞動,人工智能工具就是他們手中更先進的“筆”,只能跟著人的想象力走,作品是否優秀,還得看執筆者的天分和經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延伸了人類的感官和思維,也催生了許多新業態,擴大了就業崗位,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人工智能的發展,提高了人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我們沒有理由不歡迎這位新“客人”。
當然,大凡世上之物,有利就有弊。對這些奇巧之物、助能之術,正確的態度,肯定不是拒而了之,更不能行“砸碎”之愚,而是應該揚其長、避其短,馴化它在倫理的框架下為人類更好地服務。美國89%的大學生都用ChatGPT做作業,甚至能完成論文。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對ChatGPT采取排斥之法,而是要研究如何使用才能更好改善體驗,讓學生真正長本事、增才學。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據媒體報道,百度已推出“文心一言”,這是類似于ChatGPT的項目,四位數字人希加加、度曉曉、葉悠悠、林開開已登臺亮相。不難預見,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開發和更廣泛的應用,在推動產業升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上,人工智能的“戲份”會越來越重,作用會越來越大。
在智能技術領域,當今世界你追我趕,沒有甘愿等待的,更沒有故步自封情愿落后的,誰能占領先機,開掘得深遠,誰就能夠贏得未來,這大概早已成為共識。智者察勢而為,勇者乘勢而進。在智能技術領域深耕不止,這應作為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張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