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短訊!“返還4000萬”能否震醒“大爺式”物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返還4000萬”能否震醒“大爺式”物業
近日,“上海一小區前物業被業委會起訴,法院判決物業返還小區全體業主4000萬元”一事引發網友關注。這個“上海最牛業委會”不僅炒掉了管理小區長達20年的物業公司,還請來專業律師團隊和審計團隊,全面審計過去20年賬目,向法院申請調查令,倒查20年的公共水電及停車費,最終獲得有力證據,法院判決前物業公司返還全體業主4000余萬元。新聞一出,網友紛紛點贊“這個業委會真牛”。
一段時間以來,物業服務成了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物業公司原本是為小區業主服務的,可有些物業入場前許下各種美好承諾,入場后“反客為主”成了“大爺”,業主反而成了弱勢群體。這種主客關系的不平衡、不對等狀態導致了物業服務不到位,深受業主詬病。在中消協2022年發布的3·15維權報告中,“物業服務”就是消費者不滿情緒加深的行業之一。
物業別真把自己當“大爺”了,這種錯覺長久不了。業主較起真來“叫板”不良物業,法律是最有力的武器。有團結一致的業委會,有理性維權行動,有確鑿的證據,公平正義的天平不會傾斜。事實上,類似新聞這幾年不乏報道。去年7月,浙江寧波天合家園業委會起訴老物業追回500萬元;今年2月,四川成都某小區業委會對物業公司“靈魂砍價”成功,最終物業將360萬元差額物業費“退還”業主……
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業主理性維權,公平正義必有回響。雖然某些人認為這樣的途徑過于“保守”,成本也高,不如激進的做法更能立竿見影,但這卻是最穩妥、最文明、最符合法治精神的,也是最可靠、最有效的方式。
我們也要看到,業主和物業的博弈存在著不少現實困境。有些小區面對物業管理混亂,別說告贏物業,連成立業委會都是件困難的事情。業主自治更多需要的是業主自覺,業委會也是一樣。除了面對協作精神的考驗,業委會在運行中還存在不少“短板”,比如缺乏法律知識,面對侵權不知道如何申訴,缺乏搜集證據的能力……就拿這個“上海最牛業委會”來說,他們也是經歷了兩年復雜、艱辛的訴訟過程,面對對方不配合的情況,律師團隊甚至向法院申請調查令。正是因為現實中的種種不易,最終業委會勝訴的新聞才格外引人注目。
業委會“牛”,更需要法律和制度“牛”起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業委會是通過社區自治實現業主權利的重要組織保障,組建強有力的業委會不僅需要協作精神,還需要來自政府多部門的協作和保障機制。不少地方通過黨建引領進小區、吸納律師等專業人士加入業委會等方式,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到社區自治中。近年來,浙江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先行探索。比如,杭州很多社區有個“三方辦”,其全稱是住宅小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方協同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當遇到問題時,由 “三方辦”幫助會診問題的癥結,協調各方資源加以解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城市居民自治走向良性互動的關鍵,在于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和社會氛圍。提升業委會的維權能力,探索業委會和物業公司的合作共贏模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希望這個“上海最牛業委會”的案例能給全國正在維權的業主帶來有益啟示。(陳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