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精選!生涯發展類型表引爭議,學生生涯教育該如何展開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生涯發展類型表引爭議,學生生涯教育該如何展開
近日,一位博主分享了貴州貴陽市第六中學給高一學生們發放的生涯發展類型表。該表分男女生兩個版本,男生收到的生涯發展類型表上,有穩定型、傳統型、不穩定型和多重嘗試型,內容均與工作有關。而女生收到的生涯發展類型表上,有家庭主婦型、傳統女性型、穩定職業型、雙軌型、間斷型、不穩定型和多軌型,幾乎均與家庭有關。
據媒體報道,上述生涯發展類型表被發布至社交平臺后,很快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表示這是“妥妥的性別歧視”。也有網友發文稱,據其了解,這兩份生涯發展類型表實際是在一張紙上的,紙上的內容是國外學者研究的結論,教課的內容是讓學生進行討論,并且提出不一樣的看法。2月8日,貴州貴陽市教育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已關注到此事,目前正就這一情況展開調查。
近年來,我國各地的高中學校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在知識學習外重視培養自己的專業興趣、職業興趣,并根據升學目標、職業發展目標,來進行高中的選科規劃以及綜合素質發展規劃。
但是,究竟怎么進行職業生涯教育,不少學校都還在探索之中,仍然存在諸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其中比較典型的是,背離職業生涯教育的個性化、多元化、自主性,依舊偏向一元化、模式化與灌輸教育。對高中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目的,是促進每個學生實現個體價值,顯然不能再用單一的標準評價學生,更不能讓所有學生選擇一個成功模式。
在具體的生涯教育實踐中,一些學校給學生提供的生涯教育,存在強化偏見和歧視的問題。如“女生適合什么專業”“女生適合什么職業”這類話題,在生涯教育中很常見。學校或認為這是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與規劃,但從根本上說,這是“模式化”觀念。
因此,這所高中對學生的生涯教育,是灌輸性別歧視,還是鼓勵學生思考、探究,就要看具體的教學組織。如果是讓學生根據發放的男女性生涯發展類型劃分進行自我規劃,那么,這就是對學生進行模式化教育。把女性角色定位為“家庭型”,而將男性角色定位為“事業型”,這是過時的“模式化”定位,且具有很強的性別色彩。而如果是引導學生根據所發資料進行討論,指出這種模式劃分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那則是有價值的生涯教育。也就是說,同樣的資料,不同的使用,會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也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
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是我國發展教育的追求,也是生涯教育所需要秉持的理念。因此,必須清除掉過時、僵化的性別歧視、職業歧視,也必須擯棄灌輸教育方式,而需要立足個體,引導每個學生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規劃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
這一方面要求學校要充分認識生涯教育的意義和內涵,不能把傳統的成功學教育、勵志教育包裝為生涯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生涯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生涯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要把生涯教育作為一門正式的課程對待,對教學內容進行嚴謹的論證。(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