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天天熱資訊!用工程標記的青春

原標題:用工程標記的青春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建林 李彥斌

日前,在太行山西麓,山西五臺縣西南的紫羅山2號隧道出口正在進行管棚鉆孔施工。早上7時30分,項目部二工區技術主管陳旭東帶著實習生張茂達來到了施工現場。山坳背對太陽,一上午都顯得有些昏暗。而另一面是開闊的忻定盆地,西北風直撞而入,寒風刺骨。小伙子們穿著略顯臃腫的棉服,還總是小跑著傳達指令,巡查作業現場。


(資料圖片)

在紫羅山山腰工地,記者見到了兩位20歲出頭的小伙子,陳旭東和張茂達。今年1月,山區大幅降溫,能抗凍的年輕人也不得不在安全帽下套了棉頭套,他們雖遮蓋了頭頸,還是被風吹紅了臉。

這里是雄忻高鐵山西段XXZQ—4標施工現場。開工3個月來,施工方中鐵三局集團公司4標項目部已在全線關鍵工序類中取得了9項第一,為開春后主體工程建設“加速跑”創造了先決條件。

紫羅山山腰工地是陳旭東參加工作5年來,跑過的第4處工地。從新疆、廣西、內蒙古,再到家鄉山西,陳旭東說:“很少有其他行業能像筑路人一樣,讓年輕人如此真切地感知國家建設發展的‘加速度’。”

3個月來,前期工程施工人員不多,工地生活很是單調,小幾歲的張茂達拉著陳旭東問東問西,熟悉工地里的一切。陳旭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倆人一起看球賽、聊球星、打游戲,越來越熟絡。

“今年6月畢業后,還會選擇留在工地嗎?”記者問張茂達。“會留下的,在項目一線待遇不差,更能鍛煉人。”張茂達笑著回應。

畢業后,年輕的工程人一頭鉆進大山深處,將青春安放在工地。

“用地標工程標記的青春,也有不一樣的青春風采。”4標項目部3號鋼構件加工廠廠長孟紫宏告訴記者。25歲的孟紫宏5年來也跑了4個省的工地,做過物資員、技術員。

指著加工廠不遠處的河邊站,孟紫宏介紹說,這條鐵路線是始建于1934年的地方工礦鐵路支線北同蒲線忻窯支線。現在,這趟線路還行駛著一趟綠皮車。全程10元的票價,停靠12站,大都是村鎮小站。

一邊是在建的山西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雄忻高鐵,一邊數十年如一日為方便群眾開行的“慢火車”,讓孟紫宏感慨很深,他覺得,疾馳如風的“復興號”與慢悠悠的“鐵公交”,勾勒出了“中國夢”的速度與溫度。

標簽: 施工現場 技術主管 正在進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