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訊息:對“僵尸”科研機構要優化也要“活化”


(資料圖片)

原標題:對“僵尸”科研機構要優化也要“活化”

龍敏飛

據1月3日《光明日報》報道,高校是我國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主陣地。過去十年間,高校科研機構成為高校加強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然而,近期不少高校紛紛發布清理校級科研機構的通知,引發社會關注。報道中一些高校所清理的科研機構,大都處于停運、負責人退休等狀態。

梳理下來,不難發現,被清理的科研機構基本都是“三無機構”:無經費、無人員、無辦公場所,即學校不提供額外的經費支持,需要個人去申請縱向或橫向科研經費;除帶頭人外,其他人都沒有編制,甚至全是兼職,所以無固定人員;無行政規劃,難以配套專門的辦公室或實驗室等。這樣的科研機構,早已名存實亡,對其進行清理,也在情理之中,一定程度上,這也是為了保證校級科研機構的正常運轉。

校級科研機構的設立,往往是為了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提升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水平,一些科研機構在設立初期,也曾發揮過積極作用,只是在后續發展進程中因沒能跟上時代步伐,或其他各種原因難以為繼。對其進行動態清理,確有必要。這也傳遞出一種理念,即高校不應只重視科研機構的數量,更要重視科研機構的質量。動態清理“僵尸”科研機構,也是助推高校科研工作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校級科研機構的設立通常有著嚴格的規范與標準,其誕生不易,被“動態優化”更令人惋惜。如何避免這種情況,或者說,是否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此類問題,值得深思。清理不是目的,如何使校級科研機構切實發揮其價值與作用,才是相關工作的最終落腳點。

對校級科研機構進行“優化”可以有,但還應做好“活化”工作。一則,高校需從源頭上做好把關審核工作,加強管理,必要時可以適當增加投入,確保校級科研機構有“源頭活水”。二則,校級科研機構的設立要多些長遠眼光,要聚集多方資源、集中科研力量,突破傳統學科學院等的束縛,避免人力、物力和科研資源的隱性浪費。三則,在“淘汰后進”的基礎上,要注重“挖掘先進”,對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中有潛力的校級科研機構要做好幫助扶持工作。四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部分科研機構可以嘗試以“整合”代替淘汰,探索將科研機構合并或并入其他科研機構,讓其繼續發揮作用。

如此,不僅會使科研機構動態調整更具科學性、合理性,也能最大限度激發校級科研機構的活力與動力,使其為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標簽: 科研機構 作出更大貢獻 名存實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