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 >

世界報道:1月4日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1月4日(星期三),今日報刊頭條主要內容精華如下:


(資料圖片)

中國證券報

A股迎來“開門紅” 機構熱盼春季行情

2023年A股首個交易日迎來“開門紅”。3日,上證指數站上3100點,整體成交量明顯放大。分析人士認為,當前主要股指處于底部區域,內外部環境均對A股市場構成支撐。三大指數全線上漲2023年A股首個交易日三大指數全線上漲。滬深兩市成交額接近7900億元,其中滬市成交額3313.92億元,深市成交額4574.44億元。

助推消費回暖 金融機構密集出招

發力消費貸、發放消費優惠券、與地方政府或互聯網平臺聯手促消費……當前,商業銀行正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激發居民消費意愿,助推消費回暖。增加消費信貸“我行‘閃電貸’周年慶活動還在進行中,符合條件的客戶可獲得6.6折優惠券,折后年利率低至3.7%。”北京市西城區招商銀行某支行貸款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該活動將一直持續到2023年1月31日。

新能源項目集中開工 2023年風光可期

2022年12月29日,四川甘孜州雅江縣,全球最大混合式抽水蓄能項目——雅礱江兩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項目(簡稱“兩河口混蓄項目”)舉行開工儀式。就在前一天,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舉行盛大儀式,由三峽集團聯合內蒙古能源集團建設的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宣布開工,這是我國首個開工建設的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大基地項目。

證監會回應“上市證券公司再融資行為” 關注融資必要性合理性 把好股票發行入口關

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1月3日答記者問時表示,近期,有上市證券公司公告實施再融資,證監會關注到有關上市證券公司再融資行為。證監會在審核中將充分關注上市證券公司融資的必要性、合理性,把好股票發行入口關。“證監會一直倡導證券公司自身必須聚焦主責主業,樹牢合規風控意識,堅持穩健經營,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發揮好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

上海證券報

證監會:支持證券公司合理融資 把好股票發行入口關

近期,有上市證券公司公告實施再融資。對此,證監會新聞發言人1月3日以答記者問的方式表示,證監會支持證券公司合理融資,審核中將充分關注上市證券公司融資的必要性、合理性,把好股票發行入口關。“我們關注到有關上市證券公司再融資行為。”發言人說,證監會一直倡導證券公司自身必須聚焦主責主業,樹牢合規風控意識,堅持穩健經營,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發揮好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

銀行理財公司展望2023年:降息降準可期 債市風險可控

近期,多家銀行理財公司發布最新經濟展望,看好2023年中國經濟。對于債市,銀行理財公司普遍認為債市風險趨緩,有利因素不斷出現,高票息的信用債擁有配置價值。經濟環境將顯著改善交銀理財發布的2023年經濟展望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和條件將有所改善。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緊步伐放慢,甚至可能出現轉向,這有助于穩定中國金融市場,減輕中國貨幣政策面臨的外部制約。

機構:增強進攻性 高倉位迎戰2023年

經歷了2022年跌宕起伏的行情后,機構逐步加快進攻節奏,以較高倉位迎接2023年。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私募整體倉位升至八成以上,偏股主動型公募基金倉位也保持八成以上。展望2023年,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經濟逐步復蘇,美聯儲加息進入尾聲,2023年資本市場充滿結構性機會,后續投資將兼顧成長與價值。機構增強進攻性站在2023年的起點,機構倉位愈發積極。

多重因素迎來轉折 滬指強勢收復3100點

1月3日,A股2023年首個交易日迎來“開門紅”。隨著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一系列“穩增長”超預期政策效應逐步顯現,我國經濟總體回升的格局進一步鞏固,機構一致預期2022年以來一直壓制A股的多重因素將在2023年迎來轉折。科技股走勢活躍昨日,A股三大指數低開下探后集體反彈,滬指率先翻紅,午后一舉沖破3100點整數關口并持續上漲。

證券時報

配額之爭塵埃落定 氟化工產業格局有望重塑

過去三年,是氟化工企業最卷的時期。以R32為代表的第三代制冷劑,在配額爭奪戰中,價格大幅下降。“生產一噸虧一噸,一虧就是三年”成為行業的真實寫照。

上市券商再融資不可任性

昨日,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就上市券商再融資進行了回應,透露出最新的監管意圖,即上市券商要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合理確定融資計劃及方式,要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顧及廣大投資者利益,切忌盲目融資,失了分寸。如果把券商再融資放在資本市場大環境來看,實際上是上市公司的普遍性問題。再融資是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制度,是促進社會資本形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A股公司畫像:戰略新興產業實力出圈 市場生態持續完善

2022年,A股市場值得記錄的歷史性大事件不斷。這一年,A股市場上市公司數量正式突破5000家,戰略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數量突破2500家,占比首次突破50%大關。這一年,A股市場頂住復雜的外部環境因素,前三季度營收凈利雙雙正增長,且盈利能力高位趨穩。這一年,A股市場生態持續完善,退市公司數再創歷史新高,上市公司商譽、股權質押情況明顯改善。中國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正在邁入新階段。證券時報·數據寶基于六類標志性大數據,為2022年A股上市公司進行畫像。

財政部: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

日前,財政部部長劉昆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求我們加大財政宏觀調控力度,優化政策工具組合,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劉昆進一步指出,加力,就是要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一是在財政支出強度上加力。統籌財政收入、財政赤字、貼息等政策工具,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二是在專項債投資拉動上加力。

證券日報

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雙升破“6.9” 專家預計本月將延續波動回升態勢

2023年的首個交易日,在岸及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盤中雙雙升破“6.9”關口。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有鑫表示,近期人民幣匯率上漲主要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是情緒面改善。隨著疫情防控措施逐漸優化,經濟社會生活將逐漸回歸正軌,市場對于2023年經濟增長信心更強。另一方面來自交易面支撐。出于流動性需要,企業結匯有所增加。境外機構對中國經濟加快復蘇的預期強化,紛紛看多人民幣資產,跨境資本流入也在增加。

地方兩會密集點題促消費 今年消費有望明顯好轉

近段時間,地方兩會密集召開。多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促消費列為2023年重點工作。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在海外主要經濟體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的情況下,2023年我國經濟穩健增長將更多依靠內需驅動,其中消費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各地密集部署促消費相關舉措,2023年我國消費有望出現明顯好轉。

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愈發常態化 專家:預計2025年全年實施公司將超千家

2023年1月3日,海信家電公告稱,擬發行2961.80萬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中層管理人員及核心骨干596人。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市場上股權激勵愈發常態化。數據顯示,按預案日并剔除未通過與停止實施案例,2022年A股上市公司累計推出816單股權激勵計劃,覆蓋人數達22.48萬人,涉及股份數量1183788.77萬股,授予股份占總股本比例的平均值為2.02%。

券商投資策略報告聚焦:新能源領域三大賽道2023年蘊藏投資新機遇

2023年如何進行行業配置?《證券日報》記者在梳理券商2023年A股投資策略報告時注意到,多家券商不約而同將新能源視為統籌能源領域“安全”和“發展”兩大主題的關鍵。在平安證券、國泰君安、開源證券、華西證券等券商公布的2023年A股投資策略報告中,“新能源”均為高頻詞,券商普遍表示2023年新能源領域將孕育投資機會,特別看好風電、儲能、新能源汽車三大細分賽道。

人民日報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

21世紀經濟報道

新年朋友圈再擴大:徐匯區集中簽約17個重點項目 布局汽車新四化“核爆點”

區域經濟走出V型反轉態勢。1月3日,上海市徐匯區舉辦2023年投資促進大會暨重大項目簽約儀式。現場共有17個重大項目、新一輪21家“投資促進合作伙伴”集中簽約。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2022年,徐匯區域經濟走出了V型反轉的發展態勢,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正增長。據統計,該區財政收入增速剔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同口徑增長達6%。

手機廠商的底層軟件大戰:為何要自建數據中心?

在手機操作系統中,安卓很長一段時間都“低”IOS系統一等。久用就卡頓、殺后臺嚴重、整體系統繁雜等問題,都是長期影響安卓陣營使用體驗的門檻,也是蘋果用戶常常感慨無法習慣安卓陣營手機的原因之一。這就需要終端廠商一方面下潛軟件底層,對安卓系統能力進行拆分和優化;另一方面則是向上,借助云計算的能力,優化整機使用體驗。

第一財經

A股股權激勵2022年總量下降 2023年將迎來哪些變化?

受宏觀環境及A股市場行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2022年A股股權激勵公告總數同比減少,但多期股權激勵計劃公告數同比微增,年度占比在近6年來首度超過50%。

房地產全面洗牌后如何走?地產大佬們這樣說

近日來,碧桂園、中國恒大、華潤置地、中國金茂、中海集團、綠地集團、新城控股等多家房企掌舵者,均通過新年致辭的方式,總結2022年的工作、并對2023年行業及企業發展做出展望。

經濟參考報

公募基金年度觀察 2022年十余家公募基金股權變更 各路資本爭相入場

公募股權變更2022年頻繁上演,券商、外資機構等各路資本爭相入場,對基金公司股權頗有“興趣”。據《經濟參考報》記者初步統計,截至2022年底,民生加銀基金、中融基金、富國基金等十余家公司股權變更,中小公募股權變更的情況較為集中。證監會網站信息顯示,截至目前,還有13家基金公司申請變更5%以上股權及實際控制人。

2022年A股42家公司被強制退市 退市新規落地逾兩年 “空殼”“僵尸”公司加速出清

退市新規落地兩年多來,“僵尸”公司和“空殼”公司加速出清,繼2021年的17家公司被強制退市后,2022年A股市場共有42家公司被強制退市。業內專家表示,退市新規實施后,資本市場退市制度建設不斷完善,退出渠道不斷暢通,“應退盡退”成為共識,常態化退市機制加速形成。

(文章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