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打工新鮮事兒|農民評職稱,沒什么不可以

原標題:農民評職稱,沒什么不可以

近日,人社部網站發布消息,河北石家莊的兩位農民獲評“新型職業農民”初級職稱,成為該市最早獲得農業職稱的農民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有人疑惑:農民評職稱有啥用?能漲工資嗎?

有人費解:以后農民也需要執證上崗了嗎?

有人叫好:職稱是一種認可和激勵!

(圖源:人社部網站截圖)

事件梳理↓↓↓

石家莊兩位農民獲評職稱

10月14日,河北省石家莊市農民李永平、于江憑借過硬理論知識和豐富生產實踐經驗,通過了石家莊市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成為全市最先取得初級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

10月31日,人社部網站發布了該消息內容,也引起了社會關于農民職業發展路徑的討論。有人疑惑,農民評職稱有啥用、能漲工資嗎?有人費解,以后農民是否也需要執證上崗?也有人叫好,認為職稱是一種認可和激勵。

根據該文,李永平是石家莊市鹿泉區永飛家庭農場負責人,他所經營的農場周邊帶動500余戶,輻射面積1200多畝,更新推廣品種20多個,增收達到110多萬元。

于江是鹿泉區鹿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其農場托管區域輻射56個村,服務面積5萬畝,1.75萬小農戶的勞動力有更多的時間去參與經濟社會活動,農民成員每人每年增收3萬多元。

中級職稱可獲2000元獎補

兩位農民獲評初級職稱,也標志著石家莊市為忙碌在田間地頭的農民職稱評定的工作正式落地落實。

此前,為推進全市鄉村人才振興,服務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河北省石家莊市出臺《石家莊市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掌握農業專業技術的職業農民正式納入人才評價范圍,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方案》設初級、中級兩個層級,凡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新型農民都可以申報相應的技術職稱。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打破學歷、專業、論文、科研成果等限制,重點考察其技術水平、業績貢獻、經濟社會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

《方案》明確,對取得中級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一次性給予2000元獎補;并鼓勵縣(市、區)對取得初級職稱人員給予一定獎補。

當事人回應參評獲評一事

(圖源:紅星新聞客戶端 受訪者供圖)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于江提到,他的合作社解決了不少農民的就業問題。“我自己種了些地,然后托管了幾萬畝地,讓農民來我這邊上班,讓他們每年掙得比他去別的地方上班多,也輕松。我這邊有機械,還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于江說。

啟動評定工作之初,石家莊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向當地媒體表示,此次評定對參評人員的專業、論文、科研等不作要求,而把種植多少畝糧食、養殖多少頭奶牛、水產養殖多少畝等列為評審的依據。

作為具備上述專業技術的“土專家”“田秀才”,于江現在合作社用到的不少種植技術都是他在農業學校學習到的。“我是從農業局得到可以申報職稱的消息的。”于江補充道。

“獲得職稱后,能優先承接項目,這對農村的引才、留才和人才培養都會起到推動作用。”另一位獲評農民李永平也表示:“今后,我將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和能力,提高業務水平,帶領更多農民兄弟們把致富的路子走好。”?

兩位農民的參評獲評,體現了對人才的重視,以及對三農發展的深遠考慮。

而事實上,開放農民評職稱途徑,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近年來,山東、浙江、甘肅、寧夏、湖北、廣東等地陸續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很多職業農民都評上了“正高級”。

逐步改革評定工作

記者查閱發現,1994年10月,國家原人事部、農業部曾發布《農業九專業中、高級技術資格評審條件(試行)》。

(圖源:紅星新聞客戶端 網站截圖)

文件顯示,該評審主要針對于從事農業工程專業技術推廣、科技研究、生產指導、技術監督等工作的技術人員,職稱分為工程師(中級)和高級工程師,申報條件也有學歷和資歷要求限制。

2019年10月,人社部、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深化農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有關負責同志就印發該《意見》答記者問提到,隨著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原有職稱制度存在的制度體系不夠健全、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日益凸顯,亟需改革和完善。

針對職稱制度改革,《意見》就專業設置、評價渠道、評審權限、建立綠色通道等方面均作出了調整。如學歷放寬至高中(含中專、職高、技校);評審權限方面,正高級職稱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主組織評審,逐步將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符合條件的地市或大型企業、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

山東省先行探索

在河北省進行農民職稱評定落地落實前,山東省東營市在2018年就已經部署開展相關工作。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

同年“兩會”之后,東營市就開始積極思考、有益探索,并赴湖北宜昌、浙江寧波、四川成都多地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不斷更新觀念,打破慣有思維,積極探索鄉村人才職稱評價新路徑。

經過調研走訪、充分論證,2018年10月15日,《東營市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工作方案》正式印發實施。這份文件對于“誰能評”“評什么”“怎么評”“如何用”都作了明確要求。

據了解,截至目前,東營市先后有479人獲評農民職稱(正高4人,副高34人,中初級441人)。在東營市試點2年之后,山東省全面推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制度。截至2021年1月,全省已有2224名新型職業農民通過評審取得職稱,其中高級41人、中級626人、初級1557人。

逐步推廣至多地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山東、浙江、甘肅、寧夏、湖北、廣東等地陸續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很多職業農民評上了“正高級”。

2017年7月,浙江省提出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系等制約,將新型職業農民納入農業系列職稱的評審范圍,評審并軌、證書統一。2020年7月,在浙江首次承接的農業正高級職稱評審工作中,薄永明等4人成為浙江省首批擁有正高級職稱的“職業農民”。

2018年,果農靳志強被甘肅省人社廳按照特殊人才評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成為該省首位取得正高級職稱的農民專家。截至今年5月,甘肅省累計47435名基層人才獲得高級職稱,2萬多農民獲得職稱。

2021年,在寧夏石嘴山市開展農民職稱評審試點工作以來,有111名農民提交了職稱申報材料,經評審最終共有45人獲評相應職稱。

2022年8月,廣東省首批鄉村工匠烹飪專業類別專業人才高級職稱評審結果出爐,全省共有12人獲評鄉村工匠烹飪專業類別正高級職稱。這是廣東乃至全國的鄉村工匠專業人才首次獲評正高級職稱。

2022年9月,在湖北宜荊荊恩區域鄉村振興農民技術人員高級職稱評審會上,通過現場展示、理論答辯、專家打分等環節,來自宜昌、荊州、荊門、恩施的44名農民技術人員破格通過高級職稱評審。

關注鄉村人才振興

近年來,在全國多地廣泛開展的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受到媒體關注。2021年8月19日,《人民日報》以“關注鄉村人才振興”的視點,報道了上述山東省東營市的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制度。?

東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石循剛在該報道中說:“職業農民參加職稱評定不收取任何費用,而且還對取得初級、中級、高級職稱的個人,分別給予3000元、5000元、8000元的一次性補助。”這樣做的目的是發揮職稱對個人技術能力的肯定、社會地位的認同效用,同時也為鄉村人才培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鄉村人才學習技術、增長技能。

“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分工越來越細,新職業越來越多,從而吸引著許多新農人進入,這有利于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結構的變化,同時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農人回鄉創業、創新、創造。”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接受北京商報采訪時評價,“給予有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訓補貼可促進人才隊伍建設制度化、機制化,這種職稱評定的做法值得推廣。”

以新經濟形態之一的電商為例,洪濤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農村電商解決了2800萬人的就業,也吸引了許多城里人到農村投資,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如知名度較大的褚橙、柳桃、潘蘋果、丁磊豬等都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功勞。

評論之聲↓↓↓

不必對此大驚小怪

多少年來,人們一談到農民,就是一種刻板、機械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印象,這一印象是時候改改了。既然其他行業的人才需要評職稱,為什么農民就不能評職稱?為什么農民就不能享受職稱背后的政策扶持和社會美譽?

如今,農民所從事的具體事務,與傳統農民早已大不相同。如大棚種植、食用菌培養、奶牛養殖、鄉村旅游、電商農業、鄉村非遺等等,都是農民的工作范圍,也都需要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可以說,當下農民評職稱,正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對農民身份的有力回應。有了職稱的激勵,農民也有動力持續提升技能,打通了職業農民的成長之路。同時,此舉也會吸引很多大學生等外部人才返鄉投身農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拓寬引才之路。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一技在手,增收不愁。其實,踏踏實實種地和參與農民職稱評定本身并不矛盾。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只有這樣,懂得技術、擅長管理、積極觸網的新農人,才能在鄉村社會穩得住、扎下根。

通過評定職稱,可以提升優秀務農者的社會地位,而適當有力的獎補政策,還能促進技術的傳播擴散,迭代升級。

這些具有熱情和能力的鄉村振興“領頭雁”們,將會發揮示范拉動作用,讓更多人享受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惠,搭乘上綠色農業、特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互聯網+農業等快車。

還需撬動“大多數”

目前來看,各地的農民職稱評定的覆蓋群體還比較少,雖然部分地區做了一些改革與嘗試,但總體上看,學歷、科研成果等傳統職稱評定指標依然占據重要分量。這些指標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獲得,很大程度抑制了職業農民的規模增長。

為了優化現行農民職稱評定制度,讓更多農民從中受益,或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其一,降低學歷等傳統指標在農民職稱評定指標中的分量。其二,從農業內部分工角度,增加職業農民的覆蓋領域。其三,適當照顧傳統農民。

須知,農民的職業化與專業化,不僅體現在現代農業的耕作技術、管理技術與營銷技術,傳統農業也有相當程度的精細化與專業化要求,面對季節變化、天氣變化與病蟲害等突發事件,有經驗的農民往往有一套嫻熟的應對與處理方法,這是鄉土智慧的重要范疇,也是標定他們成為優秀農民的重要資本,理應擁有作為農民的“職稱”。

(綜合來源:人社部網站、北京商報、成都商報、人民日報、紅星新聞客戶端、新京報、澎湃新聞等)

工人日報客戶端【打工新鮮事兒】 第441期

標簽: 石家莊市 初級職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