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觀熱點:廊坊: 24小時“不打烊”讓勞動者安“薪”過年
(相關資料圖)
據河北工人報消息,在廊坊市工作的鮑某與用人單位因經濟補償發生爭議。1月9日,鮑某向廊坊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打電話咨詢。1月10日,在仲裁員的主持下,鮑某與用人單位達成調解協議,拿到了1.5萬元經濟補償金。“我的問題一天就解決了,你們做事公正、效率高,確實是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事。”煩心事快速得以解決,令鮑某倍感激動。
勞動者鮑某與用人單位達成調解協議后在調解書上簽字
鮑某入職某建筑安裝有限公司2年。2022年,因公司經營性裁員,鮑某與公司就疫情期間工資、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進行溝通,但始終未達成一致。事情久拖未決,鮑某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給廊坊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打電話尋求幫助。仲裁員袁媛在電話里向鮑某解釋了相關法律法規,又指導他書寫了仲裁申請書。掛斷電話后,袁媛就在第一時間電話聯系到了該公司的負責人。經過多次電話溝通,袁媛采取明情、釋法、說理的調解法,與該公司的負責人進行溝通,促使其當天就表示,愿意與鮑某進行調解,并向鮑某支付經濟補償款。
1月10日上午,鮑某和某建筑安裝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一起來到廊坊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在仲裁員袁媛的主持下達成調解協議,該公司負責人當場代表公司向鮑某支付了經濟補償金。
據介紹,臨近年關,廊坊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結合職責職能,采用“調解+仲裁+互聯網”模式,實現網上服務24小時“不打烊”,進一步提升勞動爭議處置效能,從源頭上減少案件進入仲裁程序。
袁媛告訴記者,該仲裁院優化爭議案件調處工作機制,發揮勞動爭議仲裁“依法、高效、快捷”特點,開辟“綠色通道”,通過多種舉措,確保勞動者返鄉前能拿到辛苦一年的“血汗錢”,能順利回家安“薪”過年。
據悉,圍繞規范工作流程、規范辦案程序、規范裁決標準、規范法律文書、規范行為準則、規范管理制度等舉措,廊坊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處理涉疫情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的通知》《關于仲裁辦案全流程上線的通知》《關于做好“互聯網+調解”服務平臺推廣使用實施方案》等規范性文件,為正確履職、依法辦案、確保公正廉潔提供了重要保障。該院實行“互聯網+”調解仲裁,實行線上辦案、網上調解,提供網上遞交申請、電話調解等服務,著力解決調解仲裁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異地群眾居家就能完成在線申請,仲裁員通過電話、微信群聊會話等方式完成調解,仲裁法律文書全部使用專遞送達,實現了調解仲裁“不見面”。
針對拖欠工資勞動爭議案件處理,廊坊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落實簡易處理規定,將仲裁審限縮短至三十日內。簡化申請仲裁手續,當事人只需提交一份申請書和一份身份證復印件就可以申請勞動爭議仲裁。凡符合條件的當即立案。在受理申請后1日內,一次性向雙方當事人送達受理、應訴、舉證、開庭等法律文書。(河北工人報記者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