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你我力量 共促消費公平
孟婷 張巨峰
一年一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即將到來。今年,中國消費者協會確定消費維權年主題為“共促消費公平”。
“3·15”前夕,本報推出專版,解析消費熱點,發出權益主張,凝聚你我力量,共促消費公平。
直播帶貨亟待規范
直播帶貨因其互動性等特點成為網絡購物的重要方式,因主播進入門檻低,直播帶貨形式多樣,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時有發生。
在某直播平臺,吳女士購買了1只定制手鐲。手鐲做好后,商家將視頻和照片發給吳女士。吳女士觀看后認為,成品的顏色、透明度與主播當時的描述大不相符,想要協商退貨,卻被商家以定制產品無質量問題不予退換為由拒絕。
直播帶貨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商品貨不對板,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三無”產品搖身變成“網紅爆款”;虛假宣傳,肆意夸大產品功效,虛構優惠價格、數量;退換貨難,拒不承擔售后責任;最優價格有水分,“全網最低價”并非最低價;部分玉石黃金等貴重物品價低質量更低,甚至利用虛假產品鑒定證書欺騙消費者;部分直播營銷平臺怠于管理甚至放任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的侵權行為,懲戒力度低,未能幫助消費者維權,致使消費者維權受阻。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網絡銷售行為作出明確規定,相關經營主體應履行法定義務和責任。首先,直播營銷平臺要強化審核管理義務,加強對直播間運營者、平臺內經營者的主體信息披露,防止設立多個賬號,混淆主體身份,逃避法律責任和行政監管。其次,直播營銷平臺要加大對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主播行為的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虛假宣傳、賣慘誘購、假冒偽劣等侵權行為,積極協助消費者維權。第三,主播、直播營銷人員應加強行為規范,在營銷過程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營造誠信健康的消費氛圍,促進網絡經濟良性發展。
會員經濟呼喚誠信
張先生在某健身會所購買了一張會員卡,一個月后,該健身會所將場地轉讓給另一家經營者。張先生要求退款,后續經營者以各種理由拖延不退。
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線上線下發展會員經濟,但問題頻頻出現:有的商家假借各種名義,拆分原有會員權益,對已付費會員再收費,會員變“韭菜”;有的線上服務商對會員續費不提醒或提醒不到位,消費者被“自動續費”;會員福利變化大,加入后遭冷遇且預約困難;有的會員無法獲得非會員優惠,導致購買同款產品實際支出反而比非會員高。
會員經濟成功的前提,是經營者為收費會員提供“超預期”的商品和服務。但很多經營者更關注收取會費和增加會員量,不注重會員服務,被指“吃相難看”。對此,經營者應當制定公平合理的會員服務協議,顯著提示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嚴格落實宣傳和承諾內容,切實承擔應盡義務和責任,通過提升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增強會員福利和黏性,提高企業自身競爭力。對消費者來說,入會前要關注經營者資質和經營場所情況,選擇渠道正規、信用良好的交易對象;要簽署書面會員協議,不要輕信口頭承諾;要謹慎大額充值,警惕高額返現陷阱,防范商家關門跑路風險。
智能客服莫要添堵
龐先生租借某品牌的充電寶并確認完成歸還操作,但3天后,他收到被扣費199元的通知,多次聯系商家客服,對方稱無法確認是否歸還。
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陸續上線智能客服,代替人工客服。但智能客服導致了新的消費糾紛。其主要問題有:智能客服不能實際解決問題,答非所問或循環重復;僅提供智能客服,不提供人工客服,如共享充電寶、飲品自動售賣機等智能設備故障,無法及時、有效聯系人工客服;智能客服轉人工客服接通困難,排隊較長,消費者被迫在線溝通;智能客服入口隱蔽,難以找到,或者操作復雜,對老年消費者不夠友好。
眾多消費者認為,智能客服是技術進步的產物,經營者在利用技術手段減少重復性勞動,提高服務普及度的同時,也應當注重與消費者有效溝通,切實解決消費者問題。消費者享有知悉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真實情況的權利。提供售后服務是經營者的法定義務,經營者應當提供便利的溝通方式,方便消費者與其溝通,聽取消費者對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意見。不能售前“人工”,售后“智能”,甚至以智能客服為幌子,有意制造溝通障礙,阻隔消費者與經營者聯系,拒不承擔應盡義務和責任。
跨境網購體驗不佳
2021年5月,張女士在某跨境網絡平臺購買化妝品,4個月之后才收到貨物,發現產品包裝盒上注明的有效期為2021年9月,部分商品已過使用期。張女士聯系物流公司要求賠償,物流公司以各種理由拒絕賠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網絡成為購買國外商品的重要渠道。消費者遇到的問題有:售后消極處理,不履行保修承諾;所購產品與線下專柜不符;產品以舊充新、以次充好;實際數量與標注不符;物流周期長導致收到貨物后超過保質期;退換貨不暢、物流貨損丟件等。
跨境電商平臺從事經營活動有各種類型,如第三方平臺型、直采自營型等。從經營者責任看,國內網購引流平臺、跨境電商平臺、平臺內經營者,應明確履行告知義務,以顯著方式披露各自的主體責任、存在的相關風險、退換貨方式及程序、法律適用等問題。從消費者角度看,跨境網購存在諸多風險,消費者要謹慎選擇交易對象,充分了解商家狀況和信譽。特別是通過個人海外代購,要多加詢問購物相關情況,不要輕易交付定金,或者私下轉賬。要注意保存好聊天記錄、交易信息等,可以要求代購方提供購物憑證,如收銀單據、付款截圖及出售商家的聯系方式、物流運輸證明等,方便日后維權。
盲盒經濟熱中有憂
王先生花費99元購買盲盒,收到貨后發現存在質量問題。與商家聯系要求更換,商家反饋:“盲盒商品隨機確定,不得更換,已事先告知”。
盲盒經濟因其“中獎”的未知性給消費者帶來驚喜、趣味和誘惑,受到消費者追捧。但是,盲盒經濟也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
消費者反映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利用盲盒銷售臨期商品或假冒偽劣產品。如宣稱網購化妝品達一定價款,就可加1元贈盲盒,實際盲盒里卻是快過期的產品;二是利用盲盒誘導消費。如餐飲企業與盲盒銷售商聯合推出的“聯名款盲盒套餐”,誘導消費者超額消費,獲取限量款盲盒,造成糧食浪費;三是利用盲盒銷售患病活體動物;四是一些商家拒不承擔盲盒商品的售后責任;五是以珍藏、稀有、限量等名義誘導未成年人沖動消費;六是盲盒概率不透明,存在私拆后再售賣等弄虛作假情形。
目前,盲盒消費無序擴張,手辦盲盒、機票盲盒、寵物盲盒等“盲盒風”愈刮愈烈,似乎“萬物皆可盲盒”。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不容忽視。
有關人士建議,劃定盲盒經營紅線,對于低齡兒童、特殊商品、特殊領域禁止盲盒營銷,對于違法銷售、不當誘導、天價炒作、逃避責任等行為嚴厲打擊,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經營者要依法合規經營,切實承擔經營者責任,杜絕違背公序良俗、誘導投機心理、不擇手段牟利等不良營銷手法。消費者要理性消費,警惕經營者不法營銷套路,關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杜絕攀比、浪費、投機行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