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三個半小時”實現形式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創新“三個半小時”實現形式
某部按照“主要骨干不變、成員動態輪換”的原則,組建起一支學歷高、見識廣、愛思考的“時事點評員”隊伍,每天圍繞時事新聞進行熱點評析、答疑解惑,讓官兵“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主動求知,明辨是非。
早晨聽半小時廣播,中午讀半小時報紙,晚上看半小時電視,“三個半小時”是部隊開展經常性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是提高官兵政治覺悟的有效途徑。幾十年來,這一制度已成為基層開展政治工作的一項優良傳統,成為筑牢官兵思想政治防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效的重要陣地,助力一批又一批官兵提升思維層次、厚積勝戰能量。
然而,隨著科技高速發展,網絡抵達基層班排,迎面而來的各種信息應接不暇。如何抓住新時代官兵“刁鉆”的耳朵、“挑剔”的眼睛成為一道現實考題,“三個半小時”制度在信息洪流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
形式過于傳統,時間較為零碎,內容不夠系統,“三個半小時”是堅持,還是舍棄?2021年4月,中央軍委印發的《關于構建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意見》明確指出:創新“三個半小時”實現形式。雖然只是短短一句話,但從制度和路徑層面告訴我們:“三個半小時”在新時代仍然具有生命力,仍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需要各級創新方式方法,煥發時代活力,釋放鑄魂育人的強勁力量。
哲人有言,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信息網絡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變量,影響到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青年官兵大都是“網生代”,文化程度、經歷閱歷、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興趣愛好同過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部隊的使命任務、目標要求、形勢發展也有了很大變化。拘舊方不可療新疾,居夏日不可御冬裘。時代變了,對象變了,“三個半小時”如果不創新、不用心、不走心,仍堅持圍著廣播聽、捧著報紙讀、盯著電視看等老一套,官兵肯定提不起興趣,也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創新“三個半小時”實現形式,不能脫離網絡時代這個大背景,出路在“網絡+”,活力也在“網絡+”。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有的單位將瀏覽軍隊權威微信公眾號作為每日讀報輔助手段,組建“學思踐悟”微信群,取得了明顯成效。實踐證明,準確把握信息網絡時代之變,用光纖傳遞光鮮,給流量賦予能量,“三個半小時”才能有溫度、有實感,可親可近、鮮活靈動,實打實地做到“每一分鐘都有效果”。
創新,首先是理念的更新;變革,必須從形式開始。如果沒有適應當前時代的形式,“三個半小時”就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時代突圍。只有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奔著現實問題和活思想去,積極引入時代新風、潮流要素,探索優化組織形式,用吸引人的內容引領人,用抓住人的形式打動人,才能提高官兵的參與感和教育的引導力,真正走進官兵、引領官兵、贏得官兵。(宋明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