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懲治事業單位招考作弊,不能靠“露餡兒”


(資料圖)

原標題:懲治事業單位招考作弊,不能靠“露餡兒”

近日,重慶市2023年二季度部分區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筆試(6月17日舉行)成績公布后,有網友質疑豐都縣個別考生成績異常。重慶市人力社保局高度重視,立即協同相關區縣開展核查工作,發現確實存在疑似作弊情況,并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迅速立案偵查。警方初步查明,個別考生作弊屬實,嫌疑人采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目前,已抓獲組織作弊團伙成員,具體案情還在進一步偵辦中。(8月4日 新華社)

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研、文化、衛生、體育、新聞出版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考生順利通過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考察和體檢等程序被錄用后為事業編制,屬干部身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鐵飯碗”,這項考試的重要性和嚴肅性不言而喻。

然而,據媒體報道,此次豐都縣考試作弊事件的端倪系網友根據公布的筆試成績存在“斷崖式”領先,結合《行測》歷年考情和綜合對比重慶各區縣考生成績后得出的初步猜想,并非監考人員和主管部門主動發現。其實,因“斷崖式”領先分數“露餡兒”的情況并非個案,例如:2022年貴州省黃平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2015年山東省滕州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等。試想,如果作弊者懂得“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學會“控分”,豈不就不會“露餡兒”?甚至成功“上岸”。

“人而無德,行之不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甄選的是社會公共服務政策的執行者,后期還有可能走上領導崗位,要求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如若作弊者一旦通過作弊混入事業單位,不僅對絕大多數誠信考生的切身利益造成損害,也將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早在2017年,人社部已出臺《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規定》,加大了對違規違紀考生的處罰力度。既然如此,作弊事件為何還屢屢發生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根據上述規定,作弊者最大代價或許就是當次全部科目考試成績無效處理,并記入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應聘人員誠信檔案庫,終生不能再次參加事業單位招聘考試。這樣的代價與“鐵飯碗”的巨大誘惑相比,顯然微不足道,難以形成威懾,況且作弊者并不是沒有勝算,要不是網友們“火眼金睛”,還真能“用青春賭贏明天”。至于“考試作弊入刑”一說,根據《刑法修正案(九)》,主要是針對組織作弊、買賣作弊設備、替考等行為。目前組織作弊團伙成員已被抓獲,相信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因此,懲治事業單位考試作弊,不能靠作弊者“露餡兒”,對其處罰也不能止于取消成績、記入誠信檔案。一方面,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既要嚴肅追究作弊行為組織者的法律責任,又要追究考生本人的法律責任。另一方面,要廣泛采取視頻監控、金屬探測、身份識別、無線信號屏蔽等技術手段;實行考前誠信教育,簽訂《誠信應考承諾書》;探索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應聘人員誠信檔案庫和公務員考試錄用誠信檔案庫信息共享;加大對監考人員的培訓,暢通舉報渠道,啟動“異常”分數核查,實名通報至作弊者就讀學校和居住地村(社區)等。如此,方能給組織者、替考者、考生本人以震懾和警示,促使其在利弊權衡下,打消僥幸心理,不敢參與作弊。

事業單位招聘考試是黨和國家選拔干部和優秀人才的重要渠道,考的不僅是能力,更是道德與誠信。期待各地各部門以此次豐都縣考試作弊事件為契機,主動作為,協調聯動,加大作弊防范查處力度,營造公平公正的考試環境,嚴把干部隊伍考錄入口關。(陳相)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