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模特“試衣”是商家給監管部門出的一道必答題
【資料圖】
原標題:AI模特“試衣”是商家給監管部門出的一道必答題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多個電商平臺的不少商家已采用AI模特試穿服裝展示商品。不僅如此,在電商平臺上,還有一些店鋪開始提供AI模特圖制作服務,如“AI繪圖模特生成”“假人換真人模特”等。用AI模特“試衣”圖作宣傳,呈現出的商品效果靠譜嗎,消費者會買賬嗎?AI模特“試衣”圖是否可以隨意制作使用,可能會面臨哪些法律風險?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展開了調查采訪。
小巧的面龐、無瑕的肌膚、完美的身材比,模特與身上的著裝相得益彰,將服裝襯托得更為合身、更顯潮流……消費者在電商平臺瀏覽時,很容易被商品圖片所吸引,慷慨解囊。收到貨后,卻是“貨不對板”。在某網店,一件以AI模特作宣傳圖、已售幾百件的衣服,其評論區充斥著這樣的評論:“可能是因為AI圖,所以畫上很貼身,但收到之后過于肥大了”“裙子上面都是褶子”“衣服的顏色和圖中的不一樣”。
AI模特,通過人工智能生成,可以根據客戶要求,進行修改,五官、身材完美貼合服裝,盡顯美感。通過人工智能虛擬出來的AI模特,和現實中的真人大相徑庭。
商家采用AI模特試穿服裝展示商品,不能完全真實展現商品外觀、款式、顏色、花色等客觀情況,必然會涉及損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違背了經營者對消費者應當承擔的商品或服務信息全面、真實、準確的義務,甚至有可能涉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
今年1月10日施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明確了,深度合成服務提供者提供人臉生成、人臉替換、人臉操控、姿態操控等人物圖像、視頻生成或者顯著改變個人身份特征的編輯服務,可能導致公眾混淆或者誤認的,應當在生成或者編輯的信息內容的合理位置、區域進行顯著標識,向公眾提示深度合成情況。這些用AI模特展示商品的商家在詳情商品頁面中都并未對是否為AI模特圖進行標識,顯然也違反了相關規定。
AI模特“試衣”是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有助于商家降低成本,因此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同時,針對AI模特“試衣”暴露出來的問題,監管部門也要想辦法破解,這是商家給監管部門出的一道必答題。
對于涉嫌虛假宣傳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問題。監管機構應引導商家提高技術水平,盡量減少AI模特“試衣”存在的弊端。例如,商家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增強AI模特的動作和表情的多樣性,使其更接近真實的人。同時,商家應加強對商品質量的把控,確保通過AI模特“試衣”展示的商品品質與實際商品品質相符。《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作為一項新的規定,監管部門也要引導商家根據規定要求規范自身的行為,向公眾提示深度合成情況。
如何規范AI模特“試衣”,這道必答題監管部門必須答,而且要答好。讓商家依法合規經營,讓消費者放心消費,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章平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