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朗普案看美式“報復性政治”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從特朗普案看美式“報復性政治”
正在尋求“王者歸來”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再遭刑事指控。據多家美媒報道,當地時間8月1日,特朗普因涉嫌試圖推翻2020年總統選舉結果遭到刑事起訴。
前總統一再被推上被告席,觀之令人錯愕,卻在意料之中。2021年初,震驚世界的“國會山騷亂”讓美國聲譽遭受重創,特朗普也被批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緊隨其后,美國眾議院國會大廈騷亂事件特別調查委員會成立,傳喚了上千名證人,翻閱了數千份文件,最后拿出了共有17項調查結果的最終報告,其中就包括建議美國司法部對特朗普作出4項刑事起訴,如今司法部提起指控即是程序至此。
算起來,特朗普是美國歷史上首位遭受類似指控的總統,而這已是他2021年卸任以來第三次受到刑事指控。從“封口費”到“文件門”,再到如今涉嫌推翻大選結果,罪名一個比一個夸張。如果他被定罪,且每項罪名判處最高刑期,理論上他將面臨數百年的監禁。雖然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但特朗普為此支付的律師費已高出天際。對于名目繁多的罪狀,特朗普陣營抨擊相關調查純屬受政治驅使。他本人也一如既往搬出“政治迫害”之說,并將矛頭指向現任美國總統拜登,稱凡此種種都是在試圖干擾2024年總統選舉。
究竟是出于政治目的將司法“武器化”,還是對“前所未有地濫用權力”嚴肅追責,兩黨吵個不休,但有一點可以明確,這不過是美國黨爭秀場的又一場鬧劇罷了。從新一屆國會眾議院議長選舉遭遇160多年未見的“難產”僵局,到拜登亦陷入“文件門”遭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圍剿”,再到兩黨圍繞聯邦債務上限問題針鋒相對……隨著美國正式進入2024年總統選舉競選周期,對特朗普的刑事指控顯然又會將兩黨帶入新一輪“惡斗”。而這,也進一步折射出美國政治極化、撕裂的深層危機。
按照美國制度設計的初始邏輯,兩黨競爭是保證民主活力的有力武器。但隨著政治集團利益固化、社會貧富分化等問題不斷加深,民主制約逐步式微,代之以黨派傾軋不斷極化。一方面黨內“同質化”更加板結,另一方面兩黨在越來越多議題上開始以黨派劃線,甚至陷入“否決政治”怪圈。自特朗普政府開始,美國政治極化進一步朝著“報復性政治”狂飆突進,兩黨“爆黑料”“揭老底”,攻訐對抗無所不用其極,無底線操作徹底撕下了美國民主的遮羞布。
眼下,特朗普刑事案巨大的分裂性影響,不僅僅干擾政壇內部,也愈發外溢到社會層面,進一步放大了民粹主義、加深了社會撕裂。政客們炒作最容易引起對立的如性別、墮胎、槍支、民族、種族等議題來為自己造勢。對立思潮高漲,大眾認知也難逃撕裂,逐步形成了專家口中的“部落化趨勢”,支持者“蒙眼”支持、反對者“蒙眼”反對。這不,特朗普官司纏身,支持率卻不降反升,概因其“慘狀”激起了“鐵粉”更死心塌地的支持。這種理性的缺失,才是對民主制度最根本的破壞。
政治土壤一旦被污染,不僅難以成長出真正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還很有可能召喚出更多民粹主義投機者。可以預見,特朗普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持久地作用于美國政治生態。民調顯示,六成美國人表示“我們很有可能在未來10年內難以擁有行之有效的民主”,其中35%的人表示他們“非常擔心”這種狀況。但,有什么用呢?(雨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