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綠”于教 讓自然教育扎根學校教育與生態建設
(資料圖)
原標題:寓“綠”于教 讓自然教育扎根學校教育與生態建設
盛夏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風景如畫,蒼松翠柏矗立其間,河面蜿蜒波光粼粼,目之所及皆是綠意。在位于祁連山腹地的青海門源,一堂特別的生態課正在進行,珠固鄉寄宿制小學的孩子們圍坐在一起,爭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眼中的祁連山國家公園。(8月3日 《光明日報》)
“一顆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提出,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理念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你看,在你我身邊,總有一些人深入學校、進入社區或是廠礦企業,用志愿者的身份,一遍又一遍地向大家講述著關于綠色、低碳、環保的重要性;也有一些人從生活的點滴出發,細節入手,言傳身教,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如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從2018年開始就陸續在祁連山南麓的祁連、天峻、門源、德令哈等地設立生態學校,開設生態課程,并采用“保護地+自然教育機構”合作的模式探索和推廣自然教育,僅2022年就累計開展品牌自然教育活動20余場(次),受益人數10余萬人次。無獨有偶,在杭州,生態環境局與教育局還聯合舉辦環境教育師資培訓班,以便加強對學生進行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理念的引導,并通過開展環保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他們多了解自然,從而發自內心地關心自然,且能夠自覺行動起來保護自然。
學校教育是青少年全面成長的主陣地,而自然教育重在建立人與自然的連接,通過接近自然體驗促進人的身心健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既意味著綠色、低碳、環保理念等自然教育無疑是學校教育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方式,也昭示著充分發掘自然教育的多重育人功能,將綠色、低碳、環保理念等生態文明全過程、全方位融入學校教育體系之中,有利于培養更多具有生態文明價值觀和實踐能力的時代新人。正如青海省環境教育協會會長尤魯青所說:“每次看到孩子們在她組織的自然教育課堂上亮晶晶的眼睛,她都會感到無比欣慰。”因為“青少年是生態保護的重要力量,他們對自然的認識水平和保護意識將決定他們未來參與自然保護行動的程度,只有讓他們真正見識了自然的美好,才會自覺地加入保護自然的隊伍”。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尤其面向廣大青少年開展自然教育,是著眼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青少年全面發展的一門必修課,具有至關重要的育人價值功能。因此,面對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只有把生態環境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期待各地結合實際,并根據學生需求,多樣化探索自然教育進課堂、進實踐的新模式,構建起新時代自然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常態化融合機制,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劉純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