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補齊流動兒童關愛服務短板

原標題:流入地就學難題依然待解 情感需求未得到有效滿足——(引題)

補齊流動兒童關愛服務短板(主題)


(資料圖片)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于忠寧

城市流動兒童一直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近日,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21~2022)》在京發布。《報告》圍繞流動兒童的發展特征、入學政策、升學政策、財政政策、關愛保護等問題,較為客觀、全面、深入地描繪我國流動兒童教育的樣貌和動態,并對當下流動兒童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提出建設性的對策和建議。

城市流動兒童面臨三大難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流動持續活躍,加強兒童關愛保護也一直是公共政策的重點。當前,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逐步增加,城市流動兒童及其服務需求出現新的特征。圍繞流動兒童關愛政策保護方面,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

國家發改委社會政策司主任、研究員張本波在發布會上分析指出,當前城市流動兒童面臨著三大難題:

一是流入地就學難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現在教育規定準許在流入地就學,但是有很多附加條件,比如說連續學籍的要求、居住證的要求等,導致不少流動兒童在流入地就讀難。與此同時,兒童的情感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二是很多流動兒童家庭經濟狀況并不是很差,但是相對于本地兒童來說,家庭的親情缺失跟周圍的社會交往這些方面存在的問題會更多一些。

此外,社會融入問題依然突出。流動兒童缺乏歸屬感,家庭缺少穩定的預期,沒有把居住地當作自己最后生活的目標,就帶來了兒童融入的難題。

流動兒童關愛保護日趨多元專業

近些年來,我國城市流動兒童關愛保護正走在保護主體多元化、保護主題多樣化,保護方法專業化的路上。地方政府聯合各類社會組織、慈善機構、愛心企業、志愿人士、文化機構等單位探索開展關愛保護活動,以知識講座、游戲娛樂、體育健身、藝術欣賞等多種方式幫助城市流動兒童實現社會融入,充分發揮社工等專業力量的實務優勢。

不過,《報告》指出,政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頂層設計尚需建立完善、政策目標和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拓展、部門橫向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尚未建立、多元化社會力量參與格局尚未形成、缺乏政策實施評估機制。

形成全社會關愛流動兒童的友好氛圍

中國人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鄭真真指出,我們很多地方政策的改變、制度的改變沒有跟上人口的變動情況。人口大量擁進來,但是沒有相應的措施。尤其一些新興的經濟中心涌入大量年輕的勞動力,這些人孩子在流入地的生活、學習問題怎么解決,需要這些城市盡快出臺政策措施。

對此,《報告》提出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出臺專門針對城市流動兒童的政策文件,擴大政策覆蓋面,逐步將政策的面向主體從農民工子女為主,擴展至流入地全部流動兒童;與此同時,完善服務體系,推動城市流動兒童關愛保護政策由應急型、兜底型向發展型轉變。政策內容包括健康、教育、情緒、行為、發展、認知、家庭和社會關系、安全等多個維度;此外,要協同工作機制。由民政部牽頭,建立城市流動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由職能部門牽頭,聯合學校、社工機構、志愿者隊伍,在城市流動兒童學校、居住社區、家長務工單位開展知識宣講、科學育兒、家庭教育、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工作,形成合力,促進形成全社會關愛城市流動兒童的友好氛圍。

此外,在“誰受益誰負擔”的經濟原則下,在沒有中央財政介入的情況下,流入地政府為他們支付教育成本的意愿一直不高。基于此,《報告》建議:我國當下亟須進一步厘清省級政府的財政責任,形成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經費在省、市、區縣各級政府間的預算制度,完善省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發布會上多名教育界人士呼吁,進一步改善包括教育在內的公共服務,用更加包容、友好的政策、制度以及觀念、人心,為流動兒童創造更好的明天。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