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就業形態勞動涉訴案件相應增多 勞動者權益如何保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東南網8月1日訊(記者 盧金福)近年來,平臺經濟快速發展,福建法院采取哪些具體舉措,助推新業態經濟健康發展?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省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黃浩洪表示,隨著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勞動者大量增加,涉訴案件相應增多,存在用工關系、待遇賠償等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疑難問題。面對新業態經濟發展帶來的勞動爭議新情況、新問題,福建法院采取有效措施,以高質量司法守護“新”就業。
據介紹,網絡科技、教育培訓等各行各業。隨著新業態經濟的快速發展,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網絡主播、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不斷增加,新就業形態勞動用工引發糾紛涉及勞動關系認定、工資保險待遇等爭議,呈現多樣性、復合性特點。根據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勞動者大量增加,已達退休年齡仍在工作的老人成為靈活就業重要群體等突出問題,省法院開展重點課題調研活動,加強審判指導。
黃浩洪表示,福建法院按照“事實優先”“實質審查”原則,注重從個案出發,根據用工事實和勞動管理程度,審慎區分認定新就業形態用工法律關系,在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同時,促進實現平臺經濟良性健康發展。
加強協調聯動。如,泉州中院聯合當地人社局、工會在安溪、德化設立兩級聯動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司法協同基地,助力當地特色產業通過電商、主播、快遞等新業態形式轉型發展。
同時,發布典型案例。今年五一節前后,省法院、三明中院等多地法院發布涉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典型案例,通過辦好“小案件”、闡明“大道理”、守護“大民生”,積極回應社會需求和群眾關切。此外,用好司法建議。如,針對外賣騎手用工合同訂立不規范、騎手投保率低的問題,廈門翔安區法院提出相關司法建議,平臺運營公司予以積極回應、認真改進,取得良好社會效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