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速訊丨給職介機構劃“紅線” 提升勞動者求職安全感
原標題:給職介機構劃“紅線” 提升勞動者求職安全感
日前,人社部出臺《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規定》。這是首部系統規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及相關活動的專門規章,將于2023年8月1日起施行,適用于在我國境內從事人力資源服務活動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該規章堅持問題導向,劃定開展人力資源服務的“紅線”,引發社會關注。(7月2日工人日報)
【資料圖】
所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就是過去人們常說的職業中介機構,主要為就業市場供需雙方提供中介服務。不過現在的職業中介機構內涵更豐富,既包括線上服務機構也包括線下服務機構,服務方式也與過去有別,所以,僅靠現行法律、行政法規規范“職介”是不夠的。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6.3萬家,從業人員104.2萬人,當年全行業為3.1億人次勞動者提供了各類就業服務,為5268萬家次用人單位提供了專業支持。在我國促就業工程中,各類職介機構特別是線上平臺,作用日益凸顯。
然而,在當前人力資源服務市場上,非法職介、虛假招聘、泄露個人信息、違規收費等問題時有發生,不但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也會影響部分人的就業信心;不僅擾亂就業市場秩序,還會破壞國家就業大計。因此,很有必要為現代職介機構量身打造專門的“規矩”。
此次發布的規定所作的相關安排就很有針對性。比如,過去由于招聘平臺審核不嚴,導致虛假招聘信息不時出現,有調查顯示四成以上受訪者稱遭遇過虛假招聘,有的被招聘者騙錢,有的陷入傳銷陷阱等。
對此,本次規定劃出的“紅線”之一,是要求服務機構建立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對用人單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查。這是明確職介機構責任、杜絕虛假招聘信息的精準之招。如果職介機構違規,可依照《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第四十三條的規定處罰。
在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某些招聘網站泄露求職者簡歷的情況頻頻出現。規定也有針對性措施,比如要求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個人信息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監測預警等機制,采取必要措施防范盜取、販賣、泄露個人信息等違法行為。這非常及時。
還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就業市場“培訓貸”陷阱和職介機構收費亂象,規定要求,不得以提供招聘服務等名義向個人收取明示服務項目以外的服務費用,不得以各種名目誘導、強迫個人參與貸款、入股、集資等活動。可以說,這些制度安排提升了勞動者求職安全感。
無論是今天還是未來,就業都是最大的民生。而要確保這一民生工程規范化發展,關鍵之一是規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或者說職介機構。而好的規章制度,只有落地才能保障勞動者權益,為就業作出應有貢獻。如何才能落地?首先,要一個不少地向全國6.3萬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普及規章規定,并鼓勵社會監督。其次,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要線上線下檢查督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按規矩辦事。其三,對違規者嚴肅依法處置,定期公布典型案例。
另外,能否對多次違規的職介機構建立“黑名單”和聯合懲戒機制,也值得考慮。(馮海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