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激活公訴反網暴,司法審慎尤其重要


(資料圖)

原標題:激活公訴反網暴,司法審慎尤其重要

6月9日,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發布《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明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網絡侮辱、誹謗犯罪的自訴轉公訴路徑,要求切實矯正“法不責眾”的錯誤傾向。意見稿同時強調準確把握罪與非罪的邊界,提出“針對他人言行發表評論、提出批評,即使觀點有所偏頗、言論有所過激,只要不是肆意謾罵、惡意詆毀的,不應當認定為侮辱違法犯罪”。

網暴轉公訴處理有了相對明確的路徑指引,此番兩高一部的專門性文件呼應了前期諸多網絡輿論,也回應了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的反網暴立法討論。在國家專門性立法研討的同時,兩高一部梳理和打通現有司法手段,而此前,社會應對侮辱、誹謗等網絡暴力的常見做法更多停留在“告訴才處理”的自訴階段,對于刑法設置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條款,常態化的司法實踐并不突出,其中,備受關注的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案,經歷了自訴轉公訴,曾于2022年2月入選最高檢指導性案例。

普通公民陡然墮入網暴深淵,因為權利救濟渠道狹窄,維權成本高昂,在客觀上助長了某些莫名的惡意。這樣的情形幾乎發生在每一起網絡熱議事件中,很多導致普通人“社會性死亡”的網暴個案,當事人基于“自訴轉公訴”條款按理尋求司法保護,但現實中往往困難重重。

此番文件明確檢察院、法院在工作時間對符合“自訴轉公訴”而未轉的情形,應當履行的監督責任。同時,征求意見稿還明確將“隨意以普通公眾為侵害對象”的網絡暴力行為視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打通普通公民遭受網暴尋求司法救濟的渠道,而此處對于侵害“普通公眾”合法權益的著重強調,亦引出了必須對網絡暴力行為罪與非罪進行嚴謹區分的專業問題。

征求意見稿強調,通過信息網絡檢舉、揭發他人犯罪或者違法違紀行為,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實或者明知是捏造的事實而故意散布的,不應當認定為誹謗違法犯罪。針對他人言行發表評論、提出批評,即使觀點有所偏頗、言論有所過激,只要不是肆意謾罵、惡意詆毀的,不應當認定為侮辱違法犯罪。

此處的強調和重申無疑是必要的,在激活公訴手段以反對網絡暴力的背景下,進一步明晰人們對公職人員、公眾人物的批評建議、檢舉揭發等行為的正當性,“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實或者明知是捏造的事實而故意散布”“只要不是肆意謾罵、惡意詆毀的”,都不應當被刑法追究。公職人員、公眾人物對于言之有據的網絡批評,更應有必要的容忍,或僅限于通過民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已經不止一個司法判例在生效法律文書中明確,作為公眾人物,“面對非惡意的批評、質疑理應有一定的容忍義務,不能簡單地認為一般的質疑和批評就構成侵犯名譽權”。此番文件再次強調這種審慎態度,具體實踐中應當被嚴格謹守,對那些動輒斥批評為網暴傾向的現象,司法應當保持理性。

對于社會公共討論來說,批評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物,儼然是基本的素養。不故意捏造事實,或者明知是捏造的事實而故意散布,應當成為公眾參與網絡討論的底線要求。正在熱議中的成都“街拍門”,網友對涉事公職人員行為乃至收入狀況的深挖和監督,在第一時間就與紀檢監察部門形成了互動反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讓普通人在墮入網暴困境時救濟有門,讓那些以網暴為名堵住批評監督的企圖引以為戒,反對網絡暴力的國家努力,兩高一部的專題文件僅是一個開始。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