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美軍機頻繁墜毀的背后


(資料圖)

原標題:美軍機頻繁墜毀的背后

近日,駐韓美軍1架F-16戰斗機在韓國京畿道平澤市墜毀,美軍近期已先后有2架“阿帕奇”直升機墜毀、2架“黑鷹”直升機失事。連續發生的墜機事件,暴露出美軍在裝備維護和保障方面的漏洞,也折射出美軍實施高強度演習訓練的軍事威懾政策,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據報道,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涉事飛機隸屬駐韓美軍第8戰斗飛行團,該飛行團下轄2個F-16戰斗機中隊。此次事件是美軍在日常訓練中發生,排除外在干擾因素。

美軍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戰斗機,也是戰機失事率最高的國家。據媒體報道,僅就F-16戰斗機而言,1975年以來已發生383次A級事故,有88名F-16戰斗機飛行員身亡。據相關統計數據,美軍機頻繁墜毀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飛行員高強度、超負荷的飛行任務。美軍高強度的演習訓練令飛行員疲于奔波,近年來,美軍事行動日益頻繁,更加劇了這一現象。在透支狀態下,飛行員出事概率大幅增加。二是戰機老化及維修保障不到位。美軍許多戰機服役時間較長,訓練任務繁重時經常超負荷運轉,飛機零部件老化、更新需求較大,維護保養周期嚴重縮短,難以承受長時間不間斷運轉。三是管理不到位,安全意識不強。有媒體質疑,美軍工企業在戰機制造方面存在問題。另外,在日常演訓過程中,美軍在飛行員安全意識培養、操作流程規范、飛機定期檢修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近年來,美國持續挑起大國競爭,與大國之間圍繞圍堵與反圍堵、遏制與反遏制的斗爭持續升溫。同時,美國突出軍事威懾施壓,更加依賴軍事力量維護自身利益,演訓活動的實戰性特點愈發凸顯。針對所謂印太地區,美國提出該地區是大國競爭最激烈的地區,將運用巨大優勢與無與倫比的盟友伙伴“全工具”實施“一體化威懾”。在此背景下,美國接續推進“太平洋威懾計劃”,密集演練從美國本土到前沿基地的大規模兵力投送。

美印太司令部還專門啟動“太平洋多域訓練和試驗能力”計劃,在印太地區開發“必要的、全設備化、實時虛擬訓練區”,將美、澳、日、韓等11個國家在太平洋及沿岸已有的33個試驗靶場和軍事基地連接起來,建設“半球靶場”,意圖實現平戰結合、訓戰一體,靶場即戰場。僅在朝鮮半島地區,今年以來,美韓聯合演習規模強度創歷史新高,在“自由護盾”聯合軍事演習中,美軍出動B-52H、B-1B等多款戰略武器。今年4月,韓美首腦會談決定進一步擴大韓美聯合演習規模。美軍這種高強度超負荷演訓,無疑將增大演訓人員和設備的負擔。

如今,亞太地區逐漸成為美國集中發力的“主戰場”。美國頻頻插手地區事務,通過與盟友舉行聯合演習訓練,向盟友伙伴出售先進武器裝備,強調“與盟友伙伴站在一起”,密切與盟友伙伴關系,傳遞軍事威懾信號。美國如此固守冷戰思維,持續構建完善以“奧庫斯”聯盟、“四方安全對話”“五眼聯盟”為基本架構的“絆網”,制造矛盾分歧,導致地區現實挑戰和潛在風險相互傳導,核威懾和核遏制日益顯現,世界加速進入更加動蕩的不穩定期。(陳岳 張一尼)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