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潮丨“智慧旅游”不等于“手機訂票” 世界時訊
(資料圖)
【市場觀潮】
原標題:“智慧旅游”不等于“手機訂票”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昂
5月19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國旅游日”,今年“中國旅游日”以“美好中國,幸福旅程”為主題,以“深入推動大眾旅游、探索發展綠色旅游、加快培育智慧旅游、積極倡導文明旅游、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為核心目標。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旅游相關企業465.7萬余家,其中去年新增注冊55.5萬余家。
智慧旅游,是當下文旅產業的熱詞,也是投資者熱衷的投資方向。工信部和文旅部在上月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5G+智慧旅游協同創新發展的通知》,提出要創新5G+智慧旅游服務新體驗、探索智慧旅游營銷新模式、提升智慧旅游管理能力。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慧旅游究竟該怎么搞,各地都有一定的探索,也有一定的經驗。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個別景區及當地管理方,簡單地將“智慧旅游”理解為或者操作為“網上預約訂票”,開了公眾號和小程序,把售票流程全部上網就萬事大吉了。
事實上,這樣的做法不僅沒有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智慧旅游真正要義,反而引起了消費者的不快。因為這樣的數字化只是在消費者一端形成了片面的數字化,消費者增加了“數字義務”,需要自己上網預約訂票,卻沒有得到數字化服務,更未享受到數字化管理帶來的益處。還有一點,這樣的“數字義務”有時候是不便的,特別是對于不便網絡購票的老年群體和海外旅客。
換言之,“智慧旅游”的建設,應當是全方位成體系的,充分利用包括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在內的諸多技術,圍繞終端、網絡、數據、平臺等要素,形成以消費者為本、為消費者服務的平臺。這一平臺,也能夠兼具應急指揮、信息技術和數據分析的多種功能。從這點來說,僅僅開個公眾號和小程序,僅僅只是把售票挪到了網上,距離“智慧旅游”還有十萬八千里。
鼓勵市場主體探索如何建好“智慧旅游”平臺,用好“智慧旅游”平臺,在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改善消費者旅游體驗的同時,也有助于推進旅游管理創新和旅游資源優化。用好“智慧旅游”形成的數字資源和數字資產,也有助于旅游市場主體及時了解外部市場環境,調整應對策略,進一步優化旅游產品和服務,并促進不同旅游市場主體實現在全域旅游中的有效合作,實現共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