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嚴防廣告“入侵”中小學教材|環球播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嚴防廣告“入侵”中小學教材

教育部日前發布2023年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的通知,要求中小學教材不得夾帶任何商業廣告或教學輔助資料的鏈接網址、二維碼等信息。

從網頁彈窗到明星代言,從影視劇植入到公交車車身,廣告幾乎無處不在。利用廣告博取消費者關注,這一行為無可厚非,然而校園本該是孩子們安心學習、健康成長的凈土,如果放任廣告信息出現在教材中,將干擾正常教學活動,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對教材中的商業廣告說“不”。早在2011年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編印規范》中,就曾明文要求教科書內不得有廣告內容。廣告法也規定,不得利用中小學生和幼兒的教材發布或者變相發布廣告。既然“廣告進教材”屬于違法行為,為何始終有人以身試法?說到底,當前僅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數量就超過1.5億人,對商業機構的利益誘惑太大。另一方面,對“廣告進教材”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違法成本較低,變相縱容不法分子鋌而走險。

防范廣告“入侵”中小學教材,必須拿出實招硬招,釋放“零容忍”的信號。只要發現相關違法行為,應第一時間叫停教材流通,責令出版機構立刻回收問題教材。在追究涉事人員違法責任同時,視情節取締相關機構經營資質,讓“廣告進教材”真正成為不容觸碰的紅線。除了明目張膽夾帶廣告單頁、鏈接網址等行為外,不能忽視一些看似隱蔽的廣告植入行為。例如,有的課文對特定企業、企業負責人進行過度褒獎,存在軟文嫌疑;有的課本插圖出現醒目品牌標識,不是廣告勝似廣告……有關部門要堅持與時俱進,持續增強監管水平,識破隱形廣告的“畫皮”,杜絕“鉆空子”現象發生。

由于教材出版涉及到內容編纂、審核、發行銷售等諸多環節,任一環節麻痹大意都可能造成監管防線“失守”。有關部門應將監管任務細化到具體環節和個人,定期檢驗工作成效,對疏于職守甚至包庇不法分子、參與利益交換的相關人員嚴肅問責查處,堅決鏟除違法利益鏈條,不給“內鬼”可乘之機。

孩子們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責任。不僅有關部門要壓實主體責任,學校、家長、媒體等社會各方都要行動起來,積極曝光違規線索,及時揪出損害教材純凈性的“害群之馬”,齊心協力,為孩子們創造更安心的教育環境。(梅麟)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