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常抓共管電動自行車安全 精彩看點


(資料圖)

原標題:常抓共管電動自行車安全

近期,多地發生居民住宅樓內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造成生命財產損失。慘痛教訓背后,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值得高度重視。

電動自行車因其快捷、省力、易停車的特點受到市場歡迎。數據顯示,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超3億輛,在滿足廣大家庭需求的同時,更在外賣、快遞、共享交通領域廣泛應用。但是,因不規范使用而引發的交通事故、火災也時有發生。因此,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治理成為公共安全問題。

從車輛強制性國標出臺到地方管理條例完善,從各類安全宣講開展到戶外充電樁推廣,各級政府對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的治理可謂不遺余力。然而,違規違法使用行為仍屢禁不止,暴露出當前治理的痛點和難點。

一方面,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巨大,交通違法行為受罰概率小且違法成本低,私自解除限速、室內充電等行為也較為隱蔽,管理者執法成本高、難度大。另一方面,車主也有苦衷。部分小區充電樁位置遠、接口少,電價高于居民用電價格,且戶外充電還面臨車輛被盜風險。如何處理好成本與效果、安全與便利的關系,是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治理的關鍵。

要千方百計解決群眾充電難題。挖掘居住區內空間潛力,加密充電樁、換電柜等設備,盡快消除無充電設施小區。強化日常維護與巡檢,及時修理故障設備、挪移充電完成后仍占用充電位的車輛。用好價格杠桿,通過補貼引導車主戶外充電、錯峰充電。還可通過規范二手車交易,推廣車輛定位器、盜搶險等措施,解決車主對車輛被盜的擔憂。

要以科技賦能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目前,各地電動自行車違法行為查處主要依靠人工巡查、群眾舉報,具有隨機性。可參考當前部分地區試點,在道路增設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抓拍探頭,為電池加裝充電場景識別芯片,在樓宇電梯內設置車輛識別裝置,實時采集違法信息并上傳至云端,實現全天候巡查,一站式執法。

要形成常抓共管的社會氛圍。部分地區仍存在電動自行車違法行為監管不力,對群眾舉報推諉、拖延的情況。善用群眾力量,搭建統一違法舉報平臺。明確物業、街道、消防、公安等各方職責,暢通協調機制,確保對違法者的追責及時到位。同時,在社會層面發揮個案引導、教育警示功能,促進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治理走向規范化、常態化。 (史書一)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