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即時:外賣大叔出詩集對年輕人有何啟示
【資料圖】
原標題:外賣大叔出詩集對年輕人有何啟示
據媒體報道,55歲的外賣員王計兵,今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名為《趕時間的人》。最近他忙著出席各種活動,一些電視臺也向他發出邀請錄制節目。雖然這些社交活動影響了他送單,收入略有下降,但他不以為意,因為詩集的出版給他帶來了另外的成就感。
王計兵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他干過許多工作,但從沒停止過寫作,也沒停止過對文學的追求。在送餐路上,他常常在煙盒、廢報紙上寫詩歌,表達對生活工作感悟。《趕時間的人》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3,很多網友都給出了高贊。但王計兵說:“我寫詩不是為了名利,為了名利我也堅持不到今天。”在他看來,文學創作是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謀生手段。
王計兵對愛好與工作的平衡,或許可以對當前抱著“孔乙己文學”的一些年輕人有所啟示。
如今一些剛走上社會的年輕人,用“孔乙己文學”映襯自己當下的處境——“學歷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臺,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一些年輕人因堅守愛好而與多個就業崗位失之交臂,不少人把工作體面、有車有房的所謂“標配人生”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
當“悅己”成為年輕人認可的價值態度時,個人愛好成為“悅己”的一個重要條件。但不管怎么說,“悅己”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既需要自己的認可,同樣也需要社會的認可。而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個人的愛好則必須扎根在現實工作中,從中尋找個人愛好的靈感,促進個人愛好的成長。這種愛好與工作的“跨界”組合,就像老字號與國潮的跨界聯合一樣,只要用心去做,往往會給人帶來驚喜。
“從空氣里趕出風/從風里趕出刀子/從骨頭里趕出火/從火里趕出水/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王計兵創作的這首《趕時間的人》,寫的就是他兼職外賣騎手,奔波送餐的心情。沒有外賣騎手的經歷和感悟,是寫不出這種詩的。
如果年輕人的愛好在短期內沒有辦法支持自己的生活,不妨暫時把它當作一個興趣或者一個副業去做,先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在穩定中追求“悅己”。就業選掙錢多還是聽從自己的興趣?不妨把愛好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就業當作謀生手段。有了這樣的平衡,才會少些焦慮、多些坦然;少些迷惘、多些清醒。
隨著高校畢業季將至,中國穩就業接連出招,穩就業政策措施持續優化調整,給了年輕人更多選擇。年輕人要努力提高個人能力,先就業再樂業,在工作中找到“愛好”和“謀生”的平衡點。(丁慎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