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環球播資訊】讓古舊村落“活”起來“美”起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讓古舊村落“活”起來“美”起來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六部門近日公布第六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柳林水村等1336個村落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至此,全國已有8155個傳統村落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3月22日《光明日報》)

“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古老的童謠,思鄉的曲調,遍布中華大地的無數古村落,上面寄托著無數中國人的無數鄉愁和回憶。

古舊村落蘊含獨特的自然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具備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被稱為“活著的文物、有生命的歷史”。2012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原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等部門啟動傳統村落調查,經過持續多年的工作,先后有五批6819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通過傳統村落保護工程,保護了53.9萬棟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傳承發展了4789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與此同時,古舊村落保護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現實中,一些地方忽視古舊村落的原生態系統保護,熱衷于在原址上“拆舊建新”“棄舊建新”;一些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民俗文化面臨改變或消失的風險。我們許許多多的古鎮古村、古村落消失了,過去30年當中,中國共計損失了120多萬個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100個自然村落。

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的價值是多元且不可替代的。傳統村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村落里的老宅、院落、戲臺、河流、古井、一草一木,以及發生在這里的風俗、記憶、儀式等,今天正隨著新農村的建設,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實踐證明,現代化與傳統保護不僅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可以相得益彰,我們偉大的歷史傳承,包括古村落、古村鎮的保護,可以成為我們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載體。

在鄉村振興中保護好傳統村落文化,也就是留住了鄉村文明的源頭活水。2021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提出,“鼓勵盤活廢棄礦山、工業遺址、古舊村落等存量資源”。各地要加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按照保護優先、兼顧經濟的原則,保護具有歷史價值的傳統村落。在堅持傳統村落建筑等實體保護的同時,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鄰里社區治理等研究整理保護,完善傳統村落信息資料庫,持續摸清底數,更新傳統村落名錄,實施掛牌保護。讓村落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得到保護,推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與文化特色有機結合,為村落和自然環境注入民風民俗、傳統手工技藝等文化內涵,為每個村莊找到差異化發展路徑,因地制宜,深度盤活傳統村落資源,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古舊村落長期可持續發展。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古村落文化就是鄉愁的一個載體。保護好傳統村落,使古舊村落“活”起來、“美”起來,讓歷史文化在保護中更好傳承,讓鄉村景色更美麗、文化更興盛,守護好我們的鄉愁,留住我們的根。(潘鐸印)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