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環球時快訊】面對網暴,須建立心理干預機制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面對網暴,須建立心理干預機制

幾天前,湖南桑植縣某中學舉行高考沖刺百日誓師大會,一名高三學生代表在發言時激情澎湃,青春張揚,卻遭到網絡暴力。盡管事情已過去數天,但網暴仍在持續。桑植縣教育局工作人員2月28日回應稱,“已對被網暴學生和在校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校方的這一應對很及時、很有必要。

網暴并非只是網上罵幾句臟話粗話那么簡單,它對受害者的心理影響巨大,甚至會鬧出人命。社會對網暴同聲討伐,很多人建議加大法律懲戒力度,加強網絡平臺監管,這些都很有必要。但有一點還沒有被社會充分認識并足夠重視,那就是盡快建立社會層面針對網暴受害者的心理干預機制,以及幫助個體建立有效心理防御機制。這關系到能否幫助受害者守住最后一道防線,避免嚴重的悲劇性后果出現。

網暴表現在網上,傷害潛藏在心里。一些受害者面對突如其來的惡意時,第一反應是去解釋、去辯白。但每一次試圖“討回公道”的嘗試,卻讓受害者反復經歷謾罵的傷害。有心理學專家分析,這些不堪入耳的言語,不僅會對受害者造成嚴重心理創傷,當它們短時大規模來襲時,還會對受害者產生“暗示”效應,讓他們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當網暴受害者的心理防線和自我認同被全面擊潰,那種由內而外散發的“無力感”便會讓很多受害者走向極端。

如果說加強監管是為網暴受害者豎起一面盾牌,那么加強心理干預則是伸出一雙手,拉住他們不往情緒泥沼里下墜。

針對網暴受害者,尤其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社會應加緊建立健全專門的心理輔導、紓解機制,在網暴發生后第一時間介入、干預,幫助受害者達成心理平衡,為其提供精神、情感、心理上的必要支持。擔負相應職能又有專業資源的機構,比如大學中學、群團組織、社會公益組織等,應在這方面加快彌補空白。社會已有的各類心理疏導熱線、心理觀察室等,亦應加強針對網暴受害者的援助力量,并擴大社會知曉度。要讓網暴受害者知道,在他們陷入危機時,還有這樣一條通向陽光的心理通道。

而對普通網民而言,有效的自我心理防御機制建設也十分必要。要戰勝網暴,首先是自己不能倒下。網絡是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其隱匿性更易放大人性復雜的一面。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每個人對互聯網的嘈雜性都應有起碼的認知和防范。在自媒體無孔不入的時代,這是我們應有的基本媒介素養。但這一素養,目前我們還普遍欠缺,亟須補上這一課。

另外,當我們參與網絡社交時,面對雜音乃至惡言,亦應學習掌握基本的應對技巧。不少專業人士建議,網暴受害者應該第一時間主動屏蔽網絡,從網絡里“跳出”,回到現實,多跟家人、朋友交流,親近自然,發掘愛好,在深陷泥潭前及時抽身。其實很多人遭受網暴時,最先想到的是與對方一次又一次辯論。心理學人士認為,這恰恰可能引發網暴者更大暴力興趣。面對網暴,有時“打不起,總躲得起”也不失為一種自保“小妙計”。只有成功自保,我們才有力氣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個公道。

2022年5月印發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將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納入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面對網暴中展現的“人性之惡”,更多心理上的干預與支持,也許能幫助網暴受害者重新相信“人性之善”。(劉曉慶)

標簽: 心理疏導 心理防御機制 危機干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