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視點!古鎮規劃設計像批發量產?古鎮改造需形神兼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古鎮規劃設計像批發量產?古鎮改造需形神兼備
近日,位于上海閔行區浦江鎮的召稼樓古鎮宣布停止景區旅游服務功能,逐步取消其余配套服務功能,謝絕游客,進行“閉門改造”。(2月8日澎湃新聞)
近年來,類似的古鎮升級改造活動也并不算少見。放眼各地如火如荼展開的古鎮改造活動,總是無法繞開文旅開發的幾個通病。一是高度同質化。大多數景區照搬經典古鎮改造樣品,景區規劃如出一轍,美食街和文創產品千篇一律,復制同類競品痕跡明顯,游客易產生審美疲勞。二是過度商業化。商業開發擠占文化發展空間,加之原住民大批遷出,缺乏古鎮原生態文化支撐。
當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文旅開發天然就跟商業緊密相連,景區發展也離不開商業化的運作。但過度消費景區資源,總歸會對景區文化的完整性造成破壞。老話常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古鎮開發總是要以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為根基。失去了文化根基,古鎮開發最終也只能淪為徒有形式的空架子。因而,保護性開發是古鎮開發改造的基本前提。
一方面,“面子”要建設好。如前文所言,當前市場上古鎮的規劃設計往往以批發量產的方式進行,缺乏科學的規劃和高質量的服務產品供給。尤其對于召稼樓這樣人文底蘊厚實的古鎮而言,如何配置基礎設施、如何將之與客流量相匹配等問題都要通盤考慮,做好更具整體性和長遠性的規劃。
另一方面,“里子”也要筑牢。而要筑牢里子,既要留住文化之根,也要做好原住民安置工作。于前者,要充分挖潛當地獨有的歷史文化脈絡,在各項文化體驗活動和文化產品中植入其精神內核。于后者,一個本土化的民俗文化空間構建離不開當地居民的參與,讓原住民成為古鎮改造的主角,充分尊重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古城改造方能更具活力。
形神兼備,才是古鎮文旅開發的應有之義。充分平衡好人文與商業、傳承與創新的關系,為古鎮旅游消費市場撬動更多的增量,也為實現古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支持。(付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