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說法烹好普法大餐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以案說法烹好普法大餐
國家文物局、最高人民法院2月7日聯合發布15件依法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典型案例。(2月8日央廣網)
文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人類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保護文物,就是保護中華文明的根脈。近年來,“文博熱”持續升溫,無比珍貴的文物和文化遺存,也成為罪犯分子覬覦的對象。在巨大非法利益驅使下,不法分子盜掘、盜竊、倒賣、走私等文物犯罪案件不時發生,文物流通領域非法交易、非法收藏等亂象依舊存在,嚴重危害國家文物安全。大力打擊涉文物犯罪,就是用法律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筑牢了屏障。
保護文物,須執法與普法并舉。一方面嚴懲文物犯罪,另一方面要加大普法力度,形成全社會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合力。發布典型案例,就是一種最好的普法宣傳形式。文物保護和識別專業性較強,法律條文也往往晦澀難懂。以案說法,通過一個個具體鮮活的案件,將抽象靜態的法律條文變得生動形象,更具有說服力與感染力,使普法宣傳更直觀、更有效。典型案例選取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普法效果也更明顯。據了解,15件典型案例是從全國法院報送的100余件涉及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案例中遴選的,覆蓋全國各經濟區域,所涉文物種類齊全,既有各等級的可移動文物,也有各類型的不可移動文物;既有古代文物,也有革命文物;既有國有文物,也有民間文物。講好這些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背后的故事,不僅為群眾烹好了普法大餐,讓他們明是非辨善惡、知法懂法用法,引導全社會增強文物保護法治意識,而且,對于指導各級人民法院和文物行政部門進一步提升文物執法辦案能力水平也大有裨益。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有關部門依法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執法部門重拳出擊打擊文物犯罪,社會各界增強法治觀念和文物保護意識,合力把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繼承好、守護好。(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