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環球今頭條!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

原標題: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


(資料圖)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論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時,強調要“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

這就要求我們在國內發展任務繁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統籌好糧食、能源、資源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增強我國應對復雜局面和各種挑戰的底氣,護航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安全的根基進一步穩固。至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已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人均糧食產量達483.5公斤,超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2022年達到62.4%。

與此同時,我國農業仍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等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基礎還不穩固,抵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經營規模小,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亟待提高;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糧食供求緊平衡格局尚未根本改變。未來隨著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糧食需求因剛性增長帶來的保障壓力仍不容小覷。

這就要求我們未雨綢繆,在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同時,提高耕地質量,抓好黑土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做到種源自主可控;同時推進科技裝備突破,因地制宜推進農業機械化,積極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激發種糧動力,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在能源消費剛性增長及近年全球能源供需環境變化的背景下,要整體提升能源安全,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消費上,把集約利用能源資源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和各環節。供給上,基于現實條件,統籌考慮、通盤謀劃,把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此外,多元拓展油氣進口來源,維護戰略通道和關鍵節點安全。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產業鏈供應鏈是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完整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等領域取得重大成果,加快攻堅5G、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發展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等,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保障基礎不斷夯實。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產業鏈整體上處于國際分工體系的中低端,大而不強、寬而不深,對全球資源的整合和控制能力不足,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上中下游不配套,產業鏈脆弱性明顯。尤其是在當前國際環境下,保障產業鏈安全任務艱巨。

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一是鞏固優勢,發揮產業體系完整和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二是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短板;三是發揮市場作用,進一步優化集成電路等領域的產業生態,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四是暢通流通體系,在更大范圍內將生產和消費聯系起來,同時對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產業鏈安全予以特別重視。

確保國內金融穩定與安全。金融是經濟的血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國金融業風險整體可控。但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金融風險仍處于易發多發期。維護金融穩定,我國擁有獨特的制度優勢,以及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下一步要推動加強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嚴格高管、主要股東資質審核和行為監管,有效隔離產業資本和金融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找準定位,專注主業;同時在地方債方面,加大隱性債務處置力度,深化省以下財稅體制改革;房地產是外溢性較強、具有系統重要性的行業,對金融穩定具有重要影響,要促進房地產與金融正常循環,有序構建房地產健康發展新模式。(唐朵朵)

標簽: 糧食安全 核心技術 金融機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