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速遞!全面規范非學科類校外培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全面規范非學科類校外培訓

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規范非學科類校外培訓。

“雙減”政策實施一年多來,中小學生長期疲于“題海戰術”的情況得到有效改善,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參加有利身心健康、符合興趣愛好的活動,促成非學科類校外培訓需求升溫。隨著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培訓機構資質不全、亂收費、退款難維權難等問題凸顯,培訓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影響“雙減”政策實施成效,推進行業正規化發展已成“必答題”。

《意見》從維護學生及家長合法權益角度出發,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作出系統部署,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職能部門應貫徹落實《意見》要求,持續完善全過程監管機制,擰緊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監管“發條”。針對非學科類培訓門檻偏低、魚龍混雜現象,應設置嚴格準入程序,禁止擅自從事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經資質審批后方可持證上崗?,F有培訓機構也要參照《意見》及時自查自糾,積極配合主管部門整改要求,自覺合規經營。考慮到非學科類培訓內容多元、場景復雜,監管模式沒有標準答案,應結合實際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細化不同部門監管任務,壓實相關人員責任意識,力爭各環節監管無死角,為公眾依法維權創造便利條件,實現監管效率與公眾權益保障能力雙提升。

某些地區的升學測試包含體育、藝術類項目,校外培訓機構從中發現商機,將考試培訓等作為賣點,致使非學科類培訓逐漸“學科化”,背離“雙減”政策初衷。推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正規化發展,要把握好“培養興趣”這個大方向,扭轉應試教育傾向。督促培訓機構合規開展招生活動,不得宣傳具有應試功能,禁止開設各類升學輔導類課程。對機構聲稱培訓結果可用于升學加分的,應全面排查其與相關學校間是否存在利益輸送鏈條,一經發現依法從重從嚴查處涉事人員,堅決遏制破壞考試公平的不良風氣。

正因非學科類項目被某些地區納入升學考試范疇,僅僅加強行業監管不能治本,必須對癥下藥,化解學生與家長擔憂“輸在起跑線”的焦慮情緒。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幫助家長理性看待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呼吁家長遵循教育與成長的客觀規律,避免讓孩子盲目跟風。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要求中小學校持續優化教學模式,保質保量完成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等課程教學任務,滿足學生基本應試需求。提高考試評價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淡化非學科類課程選拔性、競爭性色彩,逐漸使非學科類培訓失去應試價值,回歸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初心。

正規化對任何行業而言只是“最低標準”,推動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行業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需要從業機構持續改進現有培訓模式,不斷完善教學方法,以精品思維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例如,有的藝術培訓機構將技能訓練與美學教育結合,讓學員培養審美意識。一些體育培訓機構運用虛擬現實、AI等新興技術手段,營造沉浸式訓練氛圍。鼓勵行業打造更多精品培訓課程,滿足個性化多元化市場需求,讓非學科類培訓更好扮演素質教育有益補充角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梅麟)

標簽: 培訓機構 貫徹落實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