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報!工人日報e網評丨為烈士畫像,微公益也能匯聚成燦爛星河
龔先生
“烈士宋連恒,河北省泊頭市寺門村鎮人。1920年出生,1946年參加革命,犧牲于朝鮮。”生平信息寥寥數語,沒有任何影像資料,如何還原一個可親可敬的烈士形象?
據12月5日新華社報道,一群大學生志愿者在“為烈士畫像”公益活動中,用畫筆讓烈士與親人跨時空“相聚”——沒有面容影像,就找烈士親屬舊照作參照;沒有服飾介紹,就查閱歷史資料;不滿意初稿,就一遍遍傾聽烈士親屬意見,反復打磨修改。就這樣,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的烈士們,在畫紙上有了線條、發絲和神態,眼神里飽含對親人的思念和柔情,同時也讓親人的思念有了寄托。有跟帖評價:
(資料圖)
“他們用畫筆讓陌生的英烈變得如同鄰家孩子一般親切,有一瞬間讓我對革命先輩的信念與遺志有了直觀深刻的感悟”……
安徽師范大學的大學生志愿者在為烈士畫像。圖源:新華社
公益,沒有定式。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印象中的做公益多是捐款捐物、慰問特殊人群、上門做義工等。近年來,一些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漸漸將公益拓展、延伸到更寬廣的范圍,讓公益有了更多釋放善意的方式。
比如,有人為聽障視障學生制作特殊的教科書,有人在直播平臺開辦“成人識字班”,有法律人士免費為殘疾人群體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服務,還有電商平臺助農帶貨,一些互聯網企業為“尋親”“團圓”公益活動提供數據技術支持……
公益,無分大小。這些公益活動的成功,得益于志愿者發揮所長。比如,教成人識字的有退休教師,為殘障孩子制作有聲教科書的有電視臺主播,參與技術尋親的有頭部互聯網企業等。
這也正是當下很多公益活動的亮點所在,即發揮參與者的專業優勢、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為小眾群體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
這些公益活動并不轟轟烈烈,但同樣可圈可點,甚至熠熠生輝。志愿者很大程度上可謂“四兩撥千斤”,而受助群體收獲的或許是人生的一片光明。
視障者正在借助臺式電子助視器進行閱讀。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公益,皆是善舉。從捐錢捐物到捐知識、捐技術,不論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皆是功德。充分發動民間力量,激發更多專業人士熱情,為公益事業注入多元力量,凡人善舉的涓涓細流同樣可以凝聚成公益慈善事業的強大力量。
微公益,同樣有澎湃力量。京劇名段《鎖麟囊》中有一句戲文:“分我一枝珊瑚寶,安她半世鳳凰巢”——你的舉手之勞,或許可以影響他人半生。技術向善、專業向善背后是人心向善。力所能及拉一把、不放棄任何一個小眾群體,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溫暖社會、文明社會的樣子。
每個人都可以是公益活動的一個“圓心”,善舉再小也是一條“半徑”,愿我們的“愛心半徑”畫出的圓,如同張開的一把把雨傘,呵護更多有需要的人,匯聚成公益慈善事業的燦爛星河。
哪怕受助者的人生有一瞬間被點亮,也值得我們為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