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時訊:職教芻議|培養20萬現場工程師,校企合作最關鍵 讓大學生就好業,不能只在畢業季下功夫
【職教芻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培養20萬現場工程師,校企合作最關鍵 讓大學生就好業,不能只在畢業季下功夫
沙洲
新聞: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5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通知,啟動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提出到2025年累計不少于500所職業院校、1000家企業參加項目實施,累計培養不少于20萬名現場工程師。
點評:為培養適應產業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工程人才,近年來國家多部門聯合先是推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又啟動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后者是“卓越計劃”結合了現代學徒制實踐成果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有利于國家形成“現場工程師—卓越工程師—拔尖創新人才”的工程教育新體系。
專項培養計劃最大的特點是全面實踐學徒制,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要“量產”20萬名現場工程師,關鍵在于校企深度合作。據了解,目前產業部門已經收到了近500家企業的申報。
不過,目前來看還有若干問題亟待解決:一方面,現階段校企合作主要依靠行業主管部門對企業的號召,參與辦學主體的責權利不明確,但長遠來看,還是要讓校企合作在法治的軌道上向前推進,與此同時,要讓校企合作的激勵政策到位;另一方面,學生的學徒身份、相關權益尚沒有得到有效保障,學校教學組織與企業生產實際之間也存在一些矛盾需要克服,良性的校企合作互動模式的建立也非一日之功。
以高質量學徒制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職業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期待通過政校行企協同發力、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為工程技術人才緊缺領域儲能賦能。
新聞:據報道,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國家多部門聯合發力,通過組織開展崗位開拓和供需對接系列活動、實施“萬企進校園計劃”、充分發揮政策性崗位吸納作用等,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
點評:讓莘莘學子實現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是當前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議題,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需要全社會和衷共濟、共克時艱,多渠道開拓就業崗位。
這其中,政策保障至關重要。我們看到從國家到地方層面都在密集推出諸多便利政策。從搭臺牽線到政策傾斜,從加快落實政策性崗位到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從真金白銀破除創業難點,到便利住房落戶解決后顧之憂,一系列保障大學生就業“政策禮包”陸續出爐。近日,教育部、人社部召開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提出各地各高校要千方百計促進市場化社會化就業,要用足用好各類政策性崗位,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和畢業生等多方合力推進。不過,要讓大學生就好業,還在于人才培養質量過硬,這顯然不是畢業這一年多方發力就能做到的。據了解,我國將要深入開展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實施“萬企進校園計劃”。這背后大有深意,不僅僅能開拓更多就業崗位,更重要的是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用人的反饋,以此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倒逼高校從適應產業升級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其就業競爭力與創新創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