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天天百事通!給農民的理想主義更多支持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給農民的理想主義更多支持

日前,有媒體報道,40歲的農民工張淑寶初中畢業后輟學打工,在而立之年開始自學考證,8年拿下3個本科、11年考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二級證書、高級中學教師資格證等12本證書。近日,這名農民工在某問答網站與網友分享交流時卻遭遇質疑:“你月薪幾萬呢?”

不可否認,工作收入固然重要,但收入水平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標尺。正如張淑寶的回應:“我回家時是農民,在外時是農民工,我掙的錢不多,但是,我憑力氣掙錢,憑本事吃飯,誰也不能瞧不起我?!本裆系母蛔阕屗鎸|疑有足夠的底氣。

也有人問:“12本證書,每一本都有用嗎?”的確,不同于尋常意義上的農民工職稱評審和技能等級認定,這些證書大部分都與文學和教育有關,與他的本職工作領域相去甚遠,如果以結果而論,張淑寶現在依然在工廠打工,靠著打工的收入維持一家人的日常開銷,似乎這12本證書對他的工作生活并無用處。但何謂有用?怎樣學習才算有用?如果以過程而論,學習是一件終身進行、終身受益的事情。正如張淑寶所說:“我考證是用來檢驗我的學習效果的?!笨梢?,重要的不是拿到了幾本證書,而是在獲取證書過程中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學習過程中業余生活變得充實、眼界更加開闊。更何況這其中一些影響或許不是直接的,而是潛移默化的。據報道,受其影響,他上初中的女兒每次考試成績在班里都是第一。

有趣的是,過去人們往往會認為農民思維觀念更為墨守成規,可在張淑寶的故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不受環境約束、敢于突破自我的農民工形象,反倒是慣以開放包容自居的網友被困在六便士中,忽略了月色的美好。其實,張淑寶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我們并不缺少這樣的“非典型”農民:只有初中學歷的馬慧娟,一手拿筆一手拿鋤頭,用拇指敲下上百萬字的作品,記錄普通農民的生活,記錄一個時代的變遷;農民歌唱家朱之文,一邊忙著自家的6畝地,一邊自學聲樂理論,每天清晨跑步練唱;20年前《半邊天》節目上渴望看看外面世界而“出走”的農村婦女劉小樣,20年后再度引發熱議,得到的終于不再是質疑而是理解……這些“不務正業”的農民,不斷打破著大家對農村和農民的刻板印象,讓我們看到鄉村生活的更多可能。倘若總拿著條條框框比劃,農民就該老老實實種地、農民工只要埋頭干活就好,不僅社會少了色彩、生活少了樂趣,鄉村文化的發展更容易少了可能。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社會深刻變革和多元文化對鄉村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無論是鄉村本身的發展,還是農民個人的發展,都有了更豐富多元的選擇。種地不再是農民唯一的宿命,他們還可以讀書,可以打工,可以演講,可以寫詩,可以自主創業,可以發明創造。我們期待的鄉村振興也不只是蓋幾棟漂亮房子、建幾個文化廣場,相比于光鮮亮麗的外殼,文化內核才是鄉村的“魂”,而這個“魂”正是由一個又一個具體的農民組成的。包容農民的理想主義,就是在包容鄉村文化的多元發展,也是在包容鄉村的未來。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一些看似無用的舉動,或許正蘊藏著鄉村振興的蓬勃生命力,推動鄉村乃至社會的發展。無論手里是否有六便士,仰望月亮何錯之有?

就像張淑寶所說的“人生從不止一種可能性”,鄉村也不只有一種定義。支持農民的理想主義,也是支持鄉村的多元發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當下,包容的同時,也要給“張淑寶們”更多現實支持。一方面可以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包括技能培訓、學歷教育等實用型培訓資源和精神文化層面的學習資源,還要提供便捷可靠的學習途徑,讓這些途徑符合農民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習慣。而更重要的是,引導人們拋開刻板印象,重新認識新時代的農民身份和價值,給這些“仰望星空”的農民多一些包容與理解,為他們的理想主義生根發芽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更肥沃的土壤。這是因為,農民的理想主義里,有著鄉村更廣闊的未來。(趙宇恒)

標簽: 全面推進 一個又一個 我國經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