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愛農”的種子扎根成才
(資料圖片)
原標題:讓更多“愛農”的種子扎根成才
一顆種子可以長成一粒大米,一顆幼時埋藏心中的“愛農”種子,也能在多年后成長為扎根農村的人生選擇。在“中國新農民”故事會上,朱赟德向大家講述了他在種糧過程中收獲成長的故事,引發許多關注與共鳴。
類似稻米種子的生長,青年“新農人”朱赟德的成長可以說也經歷了播種、培土、豐收。幼時在田間地頭看著爺爺奶奶插秧,在朱赟德心中播下了一顆期待豐收的種子。2009年,朱赟德走進揚州大學研究土壤與肥料,在校期間他掌握了專業的水稻種植知識,學習了新型經營理念,還拓展了農業發展的視野,用心培育的種子不斷吸收養分、努力成長。返鄉時趕上水稻除蟲,他想到上學時聽過的進口植保機械,去外地考察交流、幾番驗證后大膽嘗試,讓這款當時全國僅有幾臺的機械真的在家鄉“跑”了起來,效果喜人。在不斷學習和創新中,朱赟德深埋于心的種子茁壯成長,他也最終在家鄉扎下了根。
朱赟德的成長故事雖是個例,具有一定偶然性,也從側面反映了人才振興的必要性。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更多青年新農民在鄉村生根發芽。目前來看,新農民的發展還有一些制約瓶頸,如職業教育培訓的內容與農民需求不相適應,一些地方支持和保障不足等等。
因此,我們一方面需要優化農業教育環境,讓更多新農民接受科學知識滋養,為后續的成長夯實根基,另一方面,也要創新制度設計,持續探索支持培育體系,為他們的成長保駕護航。
種子發芽要經歷風吹雨打,人才的成長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步步的學習、實踐、磨礪中收獲成長。在飽含希望的廣袤鄉村大地,我們期待更多勵志成長的精彩新故事。(劉詩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