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時訊:兒童繪本畫面“少兒不宜”?出版機構和家長都當“自強”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兒童繪本畫面“少兒不宜”?出版機構和家長都當“自強”
近年來,眾多價格不菲、包裝精良的繪本,打著獲得國際大獎的旗號進入市場,成為許多低齡兒童的啟蒙讀物。然而,記者近日發現,一些銷量火爆的繪本故事,卻頻頻出現“滾遠點”“去死”等不文明用語,一些兒童繪本畫面“兒童不宜”,還有大篇幅描寫談戀愛的情節,更有繪本被指畫面陰森驚悚,連大人看了都害怕。
兒童繪本內容“少兒不宜”的現象,近幾年頻頻引發關注。這個話題受到關注,其實與整個社會對于兒童閱讀的日益重視和對閱讀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有著重要關系。有統計顯示,2018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894億元,其中少兒圖書市場規模達到了234.59億元,占總體的26.24%。而少兒圖書中,兒童繪本又占到了少兒圖書零售市場的24.98%,市場份額高達58億元,穩居細分品類第二的位置。
但在兒童繪本市場快速壯大的背后,一些缺少專業素養的出版社和從業者也爭相進入兒童出版的賽道,急欲分一杯羹,這種泥沙俱下的行業狀況的確給少兒圖書質量保障留下了隱患。比如,一些兒童繪本中可能就會出現一些粗制濫造的,超出少兒讀物合理“尺度”的爭議性內容,引發家長的擔憂。
客觀說,對兒童繪本中的一些內容,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意見,未必一定就是“少兒不宜”,但它如果引發了比較普遍的爭議,確實需要認真對待。如出版機構就應該根據市場的反饋以及當下社會的主流教育理念,對一些內容重新予以評估。應該厘清的一點是,雖然說到底哪些內容屬于“少兒不宜”,并沒有客觀的統一標準,但少兒繪本編著的專業性的確有高低之分。比如,一些從國外引進的兒童讀物,就沒有注意到中外的文化差異,在一些表達的翻譯上,可能與中國教育理念及日常的表達習慣存在沖突;另外,一些兒童繪本并沒有明確的分級意識,未標注適齡人群,這樣也容易造成“誤導”。能夠在這些細節上做到恰當處理的兒童讀物,顯然會更容易被接受。
兒童繪本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三觀培育和身心健康,對此社會有更多的重視和關注,是一件非常重要也很必要的事。從近些年的輿論反饋看,出版行業在這方面的確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但要解決這一狀況,也要警惕對審查審核過于依賴的觀念。要知道,不管是兒童讀物還是一般的書籍,它都具有相當的主觀性,只要不違背法律,就應該對創新、對內容和風格的多元化多一些包容。如果設置過多的“禁區”,或者說存在爭議就完全否認其價值,這恐怕只會讓創作、出版的空間越來越逼仄,最終傷害的實際是整個繪本市場的質量。
因此,面對眼下兒童繪本質量參差不齊的狀況,除了需要出版行業提高專業性,加強把關,更重要的是作為家長,應該更積極地扮演好兒童閱讀引導者的角色。如何給孩子挑書,如何給出恰當的閱讀指引,都需要家長投入更多的心思。(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