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動漫 >

今亮點!“仁”與“愧死機制”

這個月的主題是re——“重新”,重看舊番,重讀舊書。


(相關資料圖)

重看的舊番里有一部是《來自新世界》。

重看了部分內容之后,我又重刷了幾位漫評人的分析評論。然后,有了這樣一個看法:

我認為,貴志祐介在自新世界里創造的這個“愧死機制”,本質上講,就是儒家講的“仁”。

從功能的角度講,都旨在維系人類社會不至崩解滅亡。

對此,結合相關的一些閱讀,我畫了這樣一張“思考地圖”。以下圍繞這幅地圖展開解說。

1、概念界定

(1)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鬃釉凇墩撜Z》中多次言“仁”,表述也各不相同。

因此,究竟何謂“仁”?向來聚訟紛紜。

在這篇文字里,本著最簡化、最顯明的宗旨,對幾個重點概念都不作深入解讀討論,僅取表面界說。

因此,“仁”在這篇文字里,只取其“推己及人”這個意謂。

“推己及人”的“推”和“及”表明一個鏈條的存在,這個邏輯鏈條是一種推理關系:

由自我的感受,推想他人的感受。這一點,和“同理心”幾乎完全一致。(*差異在于“仁”是抽象化的,詳見后述)

(2)同理心

愧死機制和“仁”建立聯系,一個關鍵的連結點是——同理心。

“同理心”希臘文原意是“神入”,即一個人的“神”(靈魂)進入另一個人的身體里進行感知感受。

今天,我們有時候講這一說法化約為“換位思考”。但“換位思考”通常指稱較為抽象的內容,“同理心”的本源意味則重在強調感覺、感受。

我以前很認同一個觀點——這世上,從來都沒有“感同身受”這件事。

這個說法在討論維特根斯坦式的私人感覺與私人語言問題時,是有價值的,因為它的確表述出了某些帶有真理性的東西。

但是,任何事情也不可以走向極端和絕對。

“同理心”這個概念意圖強調的,就是“感同身受”這件事。

我舉兩個電影中的例子:

例一:《黑天鵝》里,波特曼在盥洗處撕手上的肉刺這一幕可能很多影迷會印象深刻,想必不少人看到這個特寫鏡頭時都會覺得像自己手指上的肉刺被撕扯下來一樣痛。

例二:《黑暗侵襲》中,一個人試圖逃脫地洞里恐怖生物的追殺,拼命向洞口攀爬。他一只手努力伸出,扒到了洞口的巨石,但腿腳卻被恐怖生物拖住,在被拽下去的一瞬間,那人的手指甲一下子向后翻掉了。。這個鏡頭給我莫大的刺激,每次想起都覺得自己手指甲隱隱作痛。

以上這些就是同理心的表現。

當然,假如系統地從心理學角度解說“同理心”的話,還可以拿這個概念和“同情心”做區分。而如果從倫理學哲學的角度來分析,又可以將同理心引向孟子說的“憐憫心”上。

這兩個方向,這里姑且不做展開討論。

(3)愧死機制

愧死機制是貴志祐介在《來自新世界》中提出的概念。與之相關的還有一個“攻擊抑制”。

“這兩個機制的原理是人們為了防止互相傷害,人類在自己基因中添加的DNA片段。

攻擊抑制是直接套用野狼的基因,防止同類間的互相攻擊。當人在攻擊同類時,會發生精神不集中,導致無法完成攻擊。

愧死機制是因為攻擊抑制的強度仍不夠而研發的效果明顯的替代方案。

當人類認識到自己攻擊同類時,便會在無意識中停止腎臟與副甲狀腺的功能,此舉會引發恐慌、心悸、盜汗等警告作用。絕大多數人會在此階段停止攻擊,但若持續下去,會引發低血鈣,導致全身僵硬,窒息死亡,或快速增加血鈣濃度而停止心跳。”

作為一個在虛構小說里提出的假想概念,“愧死機制”有兩個值得注意的關鍵點,也是這篇文字需要的兩個點:

其一,愧死機制植根于人的內心;(按原作的說法,是植根于DNA——比“心”更深的層次)

其二,愧死機制的核心功能是阻止人類對同類的致命性傷害行為。

2、仁與同理心

前面已經提到,“仁”的“推己及人”就是同理心的發作,因此,在這一點上,二者完全一致。

然而,詳加分析的話,同理心和“仁”還是有差異。

我認為,二者的區別在于,同理心是“仁”的應用和具體化表現之一,“仁”是同理心的抽象化。

同理心的要求聚焦于人的感覺、感受,通常都是日常的、具體的。比如“看著都疼”、“哭得我也想哭”這種。

而“仁”的層次,顯然在“理念的世界”。

由感覺、感受升華一步,上升到人生理想(張岱年的看法)和社會理想(我贊同的看法)這個層次,就是“仁”的要求了。

所以,舉例而言,一國的君主要以民生疾苦為自己的切身感受,將悲天憫人體現在自己的治國方略和具體措施上,這才符合儒家的理念和要求。

3、同理心與愧死機制

在看北九州案時,我心底再次響起那個聲音——ta怎么下得去手??

以一種代入視角想象這個案件的一個場景:當你拿著電棍,面對一個渾身瑟瑟發抖、不斷哀嚎求饒的七八歲孩子,自己心里也清楚他并沒有做錯任何事,你能狠下心來把電棍戳到他的身上把他電暈過去嗎?

最近看到另一個國內的極端案件,一個剛滿18歲的女孩殺害自己的父母,事后進行了肢解甚至水煮。。這個場景正常人代入思考恐怕都會覺得,在任何一個節點都無法做到吧。

我說“正?!笔且驗槲覀冃牡椎摹袄⑺罊C制”在起作用。

我們知道,對面的那個活物是和我們自己一樣的人類,對于同類,我們不可以做出極端殘忍的事情。

假設我們在被蒙蔽或者其他什么偶然情況下做出了“不可饒恕”的事,我們自己會墮入自我譴責的地獄之中,永世不得解脫。

4、“愧死機制”的失效與規避——“防火墻”

北九州案中有一個非常值得分析的細節:主犯在法庭上辯稱,死去的受害人各有其實施殺害行為的兇手,自己并沒有親手殺害這些人。

根據案件事實,這一辯解在字面意義上并沒有錯,主犯只是下達殺害指令,實施具體殺害行為的并不是主犯。

這一辯解在法律上的無效性哪怕是非法律人,稍加思考也能明白,這里不加分析。

我想由這一辯解引出這樣一個重點——人會規避“愧死機制”的發動。

現實生活中,這種規避行為更為常見,更為隱晦,實際上,危害性也更大。

除了類似北九州案這種刑事司法實踐中指使他人犯罪的典型例子,我再舉幾個:

比如:大統領坐在橢圓形辦公室里,只消點一點頭,或者說個OK,千里之外的不特定數量的人可能就會喪命。大統領本人不必拿著槍或者駕駛轟炸機,不必搞得一身血污,甚至連被殺的人什么樣都不必看到,就能做到這一切。這完美地避開了“愧死機制”,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殺人,甚至還可以因此而獲得“光環”。

這個例子可以說是人類政治歷史中的常態化存在。

不說這種大而遠的例子,舉個身邊的例子:網民在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的前提下,在網絡上發泄自己的情緒,毫無節制地攻擊某人,導致某人不堪忍受而最終自殺。這類網絡暴力的現象在今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這種行為也是一種規避“愧死機制”的行為。每一個當初發言的人,在電腦前手機上打下一行行攻擊性言論的人,投出一個個石塊的人,可能都會理所當然地想,又不是我一個人干的,也沒人知道是我干的,再說,怪也只能怪那個人自己想不開。。是,畢竟,這些網絡暴民沒有伸出自己的手去掐住受害人的脖子,沒有真的拿起石塊朝受害人頭上砸去。。。于是,心安理得,情緒穩定。。

日常生活中的這個例子,更能說明“仁”的缺失,更能說明每個人自身內心約束機制的重要性。

現實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在于,人們“狡猾地”發明了各種各樣的“防火墻”,來抵御“愧死機制”的火舌,躲在這些防火墻后面,人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攻擊傷害其他同類。

這種愧死機制失效或者說被規避的狀況現實地觀察是無解的。

5、同理心與巨嬰

同理心的缺乏是巨嬰的重要表征。

(1)停留與超越

人類在幼年時期,是無法對他人感受進行理解的。所以,哪怕父母再辛苦,孩子還是會“不依不饒”地哭鬧。這是自然現象,不可避免。

但值得注意的是,眼下的社會,有太多的人始終停留在這個“不懂事”的階段。這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所說的同理心缺失或者巨嬰現象。

有一次我看地方臺一檔特色欄目——《小莉幫忙》,其中一期求助者是一位母親,他的兒子因為在學校屢次違紀,正面臨被勸退的危險。

“小莉”和母子倆一起來到學校,請來了班主任和學校的一位領導。在這個簡單的“碰頭會”上,“小莉”講了一番話,句句在理。

其中有幾句是對那個違紀的孩子說的?!靶±颉闭f:“你也要體諒體諒你的媽媽!你看看她多不容易!”

透過鏡頭可以看到,那個中學生的母親顯得有些蒼老,從碰頭會一開始就看到她始終在不停地對老師和校領導低頭彎腰,給我的感覺,就差跪下了。

“小莉”的話我相信是發自內心,作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她能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

但恨鐵不成鋼,眼前這個正值青春期的男孩也許并不能像“小莉”一樣體會到那個在寒風中不停鞠躬的母親的不易。

當然,作為青春期的男孩,尚未在心智上完全成熟,不具備同理心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始終停留在這個階段,就是不可接受的了。

(2)巨嬰國

巨嬰國,至少這個題目表明了當下中國,巨嬰化已是一個普遍現象,換言之,同理心成為了一項極端稀缺的素質。

這和我們的文化、社會環境有關。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覺得,也和我們的教育息息相關。

我多次說,我們眼下的教育也處于一種巨嬰化的狀態,其中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大學的“幼兒園化”。從管理到教學,方方面面都有體現。

另一個典型表現就是高考,很多年前,我拿國內高考題和法國高考題作比較時說,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年齡,但一個是要寫“小馬過河”,一個是要論“勞動的異化”,這差距之大怎么解釋呢?

(3)“童心”之爭

最近讀到溝口雄三的《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其中有部分章節談到理學關于“童心”的爭論。

今天的漢語中,“童心”往往含有一種褒義。但在理學中,主流意見對“童心”都持一種批判的態度。

不過,仔細辨別起來,這場爭論又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例子,因為雙方所謂“童心”所指不同。

支持“童心”的學者,主張的是類似禪宗、玄學提倡的思想解放;而反對“童心”的主流意見,其實是將“童心”理解為一種幼稚、低級、對道德規范無意識的階段,因此,這一派主張要通過修行來盡可能擺脫這個階段。

比如有學者講過一段話,譯成今天的白話,大意就是,人餓了要吃,渴了要喝,這是本能不錯,但大人和小孩的區別是什么呢?大人知道“應當”和“忍耐”,小孩子則沒有這些觀念。

這個觀念是宋明理學中多人多次強調的。我認為有道理。

道德的本質可以理解為源自一種自我管理。(類似之前那篇文字里提到的“自律”概念)

只有具備這樣一種自我克制、自我約束的管理能力,才能說一個人成熟了。相反,不懂得“應當”與“忍耐”,則是巨嬰的典型表現。

這個道理,用在同理心上,完全合適。

6、從巨嬰走向“仁”

巨嬰的核心指征是同理心缺失。那么,在心理學上,就有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而這些措施從方式方法上來講,本質無非“教育”和“訓練”

也即,通過這兩種途徑來彌補同理心。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講“仁”,也經常提到“教育”和“訓練”。

一個人從凡夫俗子走向“大人之道”、“圣人之途”也是需要不斷接受教育(受教與自我教育)和訓練的。

這兩點歸結到一點上,又回復到了“教育”這一行為或者事業的終極目的——柏拉圖所說的“靈魂的引導和提升”。

即從低級的、原始的、無同理心的階段,提升到懂得理解他人、懂得推己及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級階段。

而這一高級階段簡言之,就是“成人”——成為人;也是成“仁”——修成“仁”。

而這門學問,或者說,這個教育階段,就是《大學》的本質——“大人之學”。

*《大學》不止是四書的一部,我的理解,今天我們說的大學,高等教育,也應當是講授“大人之學”,重在引導學生成為“大人”,進而切近“道”。

*寫于2021-2-22

標簽: 可憐天下父母心 恐怖生物 看著都疼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