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工人日報社評丨讓“生命的迎來送往”行業更有善意與溫度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讓“生命的迎來送往”行業更有善意與溫度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吳迪


【資料圖】

有關生老病死的各項服務,更像是在“觸摸靈魂”,肅穆而不容褻瀆。因而,嚴格規范相關行業的服務品質,讓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都更有尊嚴,讓“觸摸靈魂”的服務更有溫度,讓“生命的迎來送往”行業更有善意,應當成為相關領域的職業操守,這也是對百姓生命倫理的基本尊重。

據11月5日央視、《每日經濟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11月4日,一段黑龍江五常市救護車半路坐地起價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視頻發布者張女士稱,10月27日晚,其母在哈爾濱某醫院病危,張女士撥打120請求救護車轉運到五常市“回家過最后時光”,被告知本地救護車夜間不出市區,之后她聯系五常市人民醫院,接線員表示當時沒車,可以介紹其他車。28日凌晨,駕駛無合法資質救護車的司機與其雇傭的隨車護士一同轉運病人。途中,出發前說好的1600元變成4600元,雙方發生爭執,張女士及弟弟被對方拖拽要求下車,無奈支付了3140元,其母到家幾分鐘后去世。11月5日,五常市公安局發布警情通報稱,警方查處一起涉嫌強迫交易案件,涉案的接線員、司機、隨車護士三名嫌疑人已到案,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近幾年,不少地方被曝光醫院周邊盤踞“黑救護車”“山寨救護車”等現象,相關的強迫交易、尋釁滋事等涉嫌違法犯罪的行為屢禁不止。現實中,救護車主要有兩類:一是人們熟悉的、有緊急就醫需求時撥打120或999等急救電話后由其指派的專業救護車,多用于院前轉運、就近急救,隨車有專業醫護人員及設備,收費有清晰、透明標準;二是對急救時效、專業程度要求不高的商業化救護車,多用于院后轉運、非急救跨區轉運等,車上人員專業素質、醫療設備品質、收費明細等都“一言難盡”。后者正是“黑救護車”聚集的領域。

“黑救護車”成為生命接力環節中的一個隱患,與正規救護車資源不足有關。人們對院后轉運、非急救跨區轉運等的需求不小,這類服務對急救專業能力、隨車人員資質、車載醫療設備等要求相對不高,這種低門檻恰恰給了不法分子機會。

完善院前院后醫療救護格局,凈化醫療救援市場,需要從源頭思考與行動。某種程度上,“黑救護車”有多少,就意味著需求缺口有多大。破解院后轉運供需失衡問題,應當成為解決問題的著力點。這不僅需要有關方面加大投入,增加正規救護車及相應配置的數量,還要對非急救轉運等服務進行規范準入,引導其駛入正軌,實現市場化規范發展,以良幣驅逐劣幣。

有人將百姓的生老病死視為發財“良機”,戳著人倫、情感的軟肋做生意,不僅涉嫌違法,也有悖人倫。比如,殯葬業中的“天價”骨灰盒、“天價”服務費,一些醫院在給患者做手術期間臨時加價,等等。不要小瞧這些行為的傷害性。很多人在面對自己或親人生老病死問題時,往往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應付諸如坐地起價等問題,最后只能吃啞巴虧。

生老病死,是我們生命的脆弱地帶。有誰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人在生老病死的某個環節受委屈呢?就此而言,有關生老病死的各項服務,更像是在“觸摸靈魂”,肅穆而不容褻瀆。因而,嚴格規范相關行業的服務品質,讓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都更有尊嚴,讓“觸摸靈魂”的服務更有溫度,讓“生命的迎來送往”行業更有善意,應當成為相關領域的職業操守,這也是對百姓生命倫理的基本尊重。

某種程度上看,盡管普通人遭遇此類隱秘市場霸凌的機會不多,但其市場有多暴利,伴生的傷害往往就有多刺痛人心。這不僅關乎人們對相關行業的認知與好感度,也關乎百姓對一個地方社會治理的整體評價與印象。

我們不能讓生命接力的任何一個環節陷入“至暗時刻”。如果呵護生老病死的服務行業有顏色,我們希望,那是純潔的白色。

標簽: 生老病死 迎來送往 工人日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