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瀕危非遺,留住“北京記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搶救瀕危非遺,留住“北京記憶”
瀕臨消失、傳承困難的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將得到專屬保護。按照北京市文旅局近日印發的《北京市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定和保護辦法》,本市將通過建立市級急需保護項目目錄、安排經費專門支持急需保護項目搶救工作、急需保護項目經費使用協議期滿將接受考核等方式,促進對北京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北京杠箱、澗頭村高蹺秧歌和北京燈彩日前入選急需保護目錄。
京派非遺傳承北京人獨有的審美情趣和價值理念。近年來,北京對非遺文化的保護不遺余力,不僅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和政策文件,還形成了全覆蓋的配套政策,切實提升了保護水平。但必須看到的是,由于一些非遺項目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或消失,導致常年無法正常開展傳承活動,嚴重威脅到項目存續;一些掌握該項目核心知識和技藝的主要傳承人因健康、年齡等客觀原因難以從事保護實踐或無適當學徒,不足以保證有序傳承。雖然群眾喜聞樂見、專家擊節叫好,這些非遺項目依然陷入瀕臨消失的尷尬境地。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寶貴的財富,一旦失傳恐將只能留在一些老北京的記憶中。特別是對一些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倘若不加以搶救性保護,消失不過是時間問題。
以剛剛公示的名單舉例,北京杠箱是指16人抬著4只箱子一邊走,一邊用肩、腰、背、肘、腹、腳把箱子耍得上下翻飛;澗頭村高蹺也有濃郁的傳統地方特色;北京燈彩自遼、金、元時逐漸活躍,隨后從宮廷飛入尋常百姓家。豐富的內容腳本,生動的表演形式,精湛的匠心技藝……各個極富生活氣息,流淌著原汁原味的京派之美,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繪制出鮮活的北京歷史風情。但這三個項目的生存現狀令人擔憂,保護迫在眉睫。
特事特辦,急需急辦。在遵循國家非遺保護法規的基礎上,不斷制定和完善地方保護條例,也是為了不讓這些“京”彩紛呈的老技藝丟在我們這代人手里。此次出臺急需保護非遺項目的認證標準、申報程序、支持措施、考核內容等詳規,有助于根據非遺項目的瀕危程度和傳承難度實現資源調配,使非遺保護工作有了輕重緩急的科學安排,從而形成分層級、更細致的保護體系。突出非遺保護的關鍵環節,落實搶救成果的動態管理,無疑也能促進對非遺項目的合理利用和活態傳承,讓更多人在非遺領域默默堅守,續寫傳奇。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保護京派非遺,也是保護和創新北京特色文化,讓北京文化名片不斷衍生新的生機,讓世界看見北京厚重的歷史和經久不衰的文化魅力。(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