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揚州“銀發族”如何養老?請看這份樣本調查|每日視訊

電視劇《熟年》正在熱播,劇中倪家老太患上阿爾茨海默癥,被送往養老機構,后又被接回家養老。這再次引發人們思考:老人,到底是該選擇傳統的家庭養老,還是該去養老院養老,或者選擇其他更合適的方式。為此,記者對城區部分老人養老方式進行了調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獨立居住:

“就想自己在家過隨心日子”

前不久,北京市民政局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北京99%以上老人選擇居家養老。記者了解到,在揚州,居家養老也是絕大多數老人的養老方式。

“只要能動,能給自己做口吃的,我哪都不去!”76歲的許珍(化名)說。自從老伴去世后,她獨自生活了12年,唯一的女兒在上海工作。其間,除了照顧女兒坐月子,帶小外孫長住半年,許珍都是匆匆往返滬揚。

許珍年近八旬,女兒幾次想幫她聯絡上海或揚州的養老機構,都被她拒絕了。“自己現在能跑能動,就想在家過隨心日子。”許珍說,每天除了張羅一日三餐,打掃屋子,還有空閑參加社區活動或老同學、老同事的聚會。

持同樣想法的還有王峰、陳琴夫婦(化名),一個女兒遠嫁外地,一個兒子英年早逝。兩位老人雖才七十開外,卻都有兩三種老年疾病。有時,兩人一起發病,會一起在家里躺上兩三天。盡管如此,他們也不愿去女兒家,或者進養老院。“什么地方也不去,不能把家丟掉了!”對于親友們的勸說,王峰總是這般回復。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景區城北街道鴻福社區圓夢義工黨支部書記、會長張德兵表示,像許珍、王峰老夫婦這樣堅持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在各小區并不鮮見,也是社區及志愿者組織關注的重點服務對象。“哪位老人家里到時間要打掃屋子,理發、洗澡、修剪指甲……過年過節上門送溫暖,我們心里都有數,到時間就去,也算為孤獨的他們解點憂。”

機構養老:

“在養老院,母親生活得反而規律了”

電視劇《熟年》中,倪家老太患上阿爾茨海默癥,被遭遇家庭變故的二兒子送進了養老機構。現實生活中,子女讓老人進養老機構,也多是因為父母的老年人能力等級低至失能不得已而為之。

去年底,《老年人能力評估規范》國家標準發布,評估內容涉及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基礎運動能力、精神狀態、感知覺與社會參與等方面,根據評分結果,將老年人分為能力完好、輕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完全失能五個等級。

記者了解到,老年人能力等級的評估結果也是不少養老機構接收老人收費時重要的參考標準。揚州安美護理院護理部主任倪偉,也是一名專業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她告訴記者,能力完好的老人在護理院價格表標注的是“自理”,同一類房型中,比最高的完全失能“4級護理”少近一倍的費用。

“一個病區也就一兩個能力完好的老人,其他都是輕、中、重失能及完全失能的老人。”倪偉說,她曾做過相關調研。與許多地方一樣,揚州人的養老觀念,就是能走能動一定不進養老院。“第一個自己內心里不愿意,第二個怕別人指指點點。”

周英(化名)67歲,她的母親89歲。兩年前,她在萬般無奈之下,將同時患有阿爾茨海默癥和關節炎的母親送到一家養老機構。經過評估,老人屬于完全失能的老人。與母親在一起生活了數十年,周英不忍與母親分離,但自己也年近七旬,愛人離世,實在沒有能力獨自照看。

“在養老院里,母親生活得反而規律了。一有空,我就去看看她,慢慢也就習慣了。”周英說,自己有個兒子,一直都是同城不同住,自己未來很大可能也會去養老院養老。

跟兒女住:

“我老了,能有姑娘守著,幸福呢!”

針對養老問題,電視劇《熟年》直戳社會痛點,無論貧賤富貴,只要不違公序良德,子女怎樣做才算孝順?老人如何才能踏實養老?對此,好幾位被采訪對象表示,“一碗湯的距離”或許是最佳答案。

在記者采訪的老人家庭中,有新婚小夫妻和岳父岳母同住一幢樓不同單元,也有六十多歲兒子一家和九十多歲父母相隔兩幢樓居住的。年輕的鄭欣(化名)告訴記者,她公婆住在鄰近小區,10分鐘電動車車程,“當時就是考慮到父母未來養老問題,所以就在一起買房了,靠得很近,相互間有個照應,也有了各自獨立的空間。”

可是,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父母也已老邁到基本不能自理,除了去養老機構,保姆居家照顧,就只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48歲的趙慧(化名)6年前搬進新家,體弱多病的老母親就和她一家三口共同生活。

“無論飲食習慣,還是生活規律,我們都和母親有很大差別。”趙慧說,曾經脾氣溫和的母親隨著年齡漸長,越發像個孩子,容易生氣,不講理。除此,她還要經常陪母親看病、住院。“我也會憤怒、難受和委屈,但一想到她含辛茹苦把我和妹妹拉扯大,也就慢慢釋懷了,想法讓她開心。”在這個過程中,趙慧的女兒耳濡目染,看到父母對外婆的照顧,也經常主動為外婆、為父母幫忙。

那天,趙慧聽見母親悄悄給親戚打電話說:“我老了,能有這個姑娘守著,幸福呢!”剎那間,她鼻頭一酸,眼睛濕潤了。“父母能和我們同住養老,是他們的幸福,何嘗不也是我們的幸福?”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