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農技人員服務一線全市小麥安然度過"倒春寒"

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

三月的江淮大地剛剛送走了一場寒潮,春暖花開,生機勃勃。我市264.2萬畝小麥已安然度過了“倒春寒”,迎來了拔節期至孕穗期。

“身體壯,少生病,抵抗力強!”

“農技人員一次次悉心指導服務,幫助我們成功度過了‘倒春寒’時期,大家伙種田更有信心和底氣……”3月28日,高郵市車邏鎮閘河村,和煦的風吹過田間地頭,綠油油的小麥長勢喜人。今年,高郵市綠優家庭農場的“當家人”盧有忠種植了400畝小麥,看到小麥迎風搖曳、茁壯生長,盧有忠的臉上樂開了花。

“‘倒春寒’剛來到時,種植戶心里都是七上八下……” 盧有忠說,雖然心里有擔憂,但大家更多的還是信心。農技人員前期已經給予了指導,通過增肥壯苗等方式應對“倒春寒”, “小麥就跟人一樣,身體壯,少生病,抵抗力強!”

“‘倒春寒’是指在天氣回暖過程中因寒潮侵入、氣溫驟然大幅降低而出現的前暖后冷現象。這種氣候現象主要發生在當下時節,小麥正處于拔節期至孕穗期,容易造成不同程度凍害,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

揚州市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劉紹貴介紹,小麥拔節后若地表溫度降至-2℃以下,易導致主莖及大分蘗凍死,造成穗數不足,一般減產10%-30%,重者達50%以上。孕穗期若地表溫度降至0℃以下,會影響小穗小花發育,造成結實粒數減少,整穗不實,形成半截穗。

針對“倒春寒”這一小麥生長的“生死關”,市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提早做好了科學預防和科學補救方案:一是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加強與氣象部門的溝通協作,及時有效發布“倒春寒”預警信息。二是制定和發布預防技術意見。結合苗情,因地制宜落實預防措施,最大程度減小倒春寒影響,主要措施包括鎮壓、化控、灌水等。三是及時開展田間苗情調查與指導,因災補救減損失。

1500余名農技人員服務一線

今年,市農業農村局三個技術指導組分片包干,分赴高郵、寶應、江都、儀征、邗江、廣陵等地開展調查與指導,先后出動農技人員近200人次,分析研判凍害發生程度,因苗制定補救措施。“小麥是具有分蘗特性的作物,即使拔節期遭受了低溫凍害,分蘗也不會全部凍死,高位蘗芽還可發育成穗,只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仍可獲得較高產量。” 劉紹貴說,目前田間調查顯示,全市小麥未出現大的凍害。首先,得益于前期種種預防保障措施;同時,雖然出現了連續降雨降溫的“倒春寒”天氣,但沒有出現極端低溫;此外,降雨也有效緩解了土壤墑情,有利于拔節孕穗肥的施用,“如此喜人的結果,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人勤天幫忙,保障顯神威。”

據介紹,今年春季,全市出動了涵蓋糧、棉、油、果蔬、園藝、林業、蠶桑、畜牧、漁業、農機等服務范圍在內的1500余名農技人員,他們奔赴在我市“三農”服務一線,為全市春耕春管保駕護航,促進農戶增產增收和鄉村振興。

標簽: 農技人員 農業技術 綜合服務中心

相關閱讀